[清穿]给康熙当弟弟的那些年(338)
“瞧玛嬷说的,孙儿真的只是想让戏班子进宫给您解闷,别的什么都不求。”隆禧连忙叫屈,他是那种市侩的人吗?就不能纯纯的想对玛嬷额娘们好吗?
他可是纯亲王,听听这封号,多纯,玛嬷怎么能这么想他?
纯纯的纯亲王绕过他们家玛嬷去额娘们那儿诉说委屈,要不是在座各位都知道他是什么性子,没准儿就被他装可怜给骗过去了。
太妃们该喝茶喝茶该吃点心吃点心,三三两两凑在一起讨论南边的昆山腔。
天底下所有的好东西都会长脚往京城跑,她们虽然深居后宫,但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昆曲又不是最近才流行起来的,那是前朝就风靡天下的戏腔,前朝最鼎盛的时候,只一个苏州城就有好几千唱昆曲的戏子。
据说当年唱昆曲的地方也多,秦淮河畔可以唱,草台乡间也可以唱,甚至一度开了允许女眷外出看戏的风气。
不过顾及礼数,只有那些搭建了只允许女眷入内的“女台”的戏园子才能让女眷进,其他地方还是不欢迎女子。
她们大多是满人蒙古人,年轻的时候或许不明白为什么女子连出门看个戏都不行,这在他们老家那块儿简直可以说是不可理喻,如今在宫里生活了那么多年,大概也知道外头的女子处境有多艰难。
太妃们话题换的快,看看因为没人搭理气成球的隆禧,面上不由又带上了笑意。
隆禧鼓着脸嘟囔几句,也不卖关子了,“好吧好吧,就是想让戏班子进宫镀镀金,现在戏班子之间的竞争也很大,一个出名的戏班子每年能赚老多钱了。”
不是他夸张,这年头的名角出场演出场面不比后世的巨星演唱会小,说是万人空巷毫不为过。
前朝嘉靖年间,南京的两个大戏班子打了好几次擂台,每次的场面都轰动全城,可惜他们无缘亲自去看。
不过没关系,他有钞能力。
钞能力没办法让他们穿越时空,但是能重新组织两个大
戏班子打擂台。
他也是偶然间听那几个徽商说起这个才知道前朝嘉靖年间的戏班子打擂台都是由徽商策划赞助,他们出钱帮戏班子提高知名度,戏班子里的角儿努力唱戏,打出名气后才有更多人请他们去唱戏,最后的结果就是一方得了利一方名利双收。
什么产业挣钱,这个问题放到后世,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明星。
明星挣钱,明星背后的老板更挣钱。
商人不是傻子,没有利益的事情他们不会干,既然出手肯定要挣个大的,之前在宴席上晕晕乎乎答应了掏钱回馈乡里,回家之后清醒过来又觉得肉疼。
花钱肉疼,只有挣更多的钱才能让心里好受点,然后就有人相出了这个点子。
现在的昆曲不光在苏州一地流行,大清各个地方都很火,还形成了南昆、北昆两大支派,有道是四方歌者必宗吴门,可见发展的有多好。
南昆、北昆两大支派,不打擂台简直可惜了。^hl's'y
倒不是非要分出个高低,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种东西根本没法分高低,主要是这个话题容易炒热,稍微一引导就能吸人眼球。
民间大家大户出资请戏班子唱戏稀松平常,这是全民爱好,无论男女老少高低贵贱,几乎都能唱上两句。
“再有俩月就是颁金节,正是热闹的时候,先让戏班子进宫给玛嬷和额娘们看看,如果您们觉得好,颁金节的时候就让他们大显身手,如果您们觉得不行,那就让他们回去再练练。”隆禧一边说一边比划,“就只有这一丢丢的私心,一丢丢,只有一丢丢。”
大清般的娱乐公司啊,要是能捧出几个名角儿出来,以后就只有三哥哭着喊着找他要零花钱的份儿,这不赶紧行动还愣着干什么?
作者有话要说:康熙:嗯?
第162章 第 162 章
隆禧攒了一堆计划等着汇报,又不想去御书房和其他人一起,御书房的氛围太正经,不适合他发挥,他汇报工作要有长辈们在旁边陪着才行。
有长辈在旁边看着,他撒泼打滚才不会挨打。
臭小子的小算盘打的啪啪响,幸好皇帝不在这里,否则的话就算旁边又太皇太后拦着他也少不了一顿打。
太皇太后她们听完他的雄心壮志后笑成一团,她们不太清楚外面的情况,但是知道有名的戏班子演出一次有多贵,有时候遇到节日几家争起来,那价格更是能高到天上去。l
大戏班子的报价高,连带着也养活了不少小戏班子,毕竟能传出名气的大戏班子只有那几个,可要听戏的却多的很,请不起大戏班子,小戏班子凑活凑活也能听。
但是吧,人都是心高气傲的,没几个能心平气和的接受自己是被凑活的那个,小戏班子也有一颗混成大戏班子的野心。
隆禧回来之前仔细了解了一番各大戏班的运作方式,那些商人的脑子是真的好使,出资资助几个戏班子,培养几年之后就能赚钱,只要有耐心,再加上一点眼力,这生意绝对稳赚不赔。
商贾经商全国各地的跑,戏班子也会跟着他们到各地演出,这也是昆曲能火遍全国的原因之一。
听说苏州的戏园子就是这样产生的,最开始哪有什么戏园子,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唱戏,江南水乡嘛,最常见的就是那种摇摇晃晃的水上卷梢船。
直到商人发现其中的商机,这才一发不可收拾。
不过按那些徽商的说法,最开始并不是因为什么商机,他们单纯就是想养几个戏班子在宴客的时候充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