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给康熙当弟弟的那些年(345)
谁都知道遇到事情该帮理不帮亲,但是真的轮到自己面前,大部分人还是帮亲不帮理。
民间官商勾结的情况本来就严重,现在朝廷再上赶着给那些商人脸,他们还不得上天啊!
这个担忧的确有道理,在商人眼里,他们凭本事经营谋利,文人凭文化文字谋生,虽然路子不一样,但是本质都差不多。
商人掏钱让文人帮他们应景诗作,文人应酬动笔,有的是为了结交人脉,有的是直接收润笔费,卖得越多,名声越大,价格越高,收入越丰。
别处的读书人或许不屑于这种买卖,但是在江南,因为这种事情对他们而言稀松平常,他们不觉得和商人交往顺便收润笔费有什么问题。
顾炎武、徐乾学这样的人都给那些商人写寿文、墓表墓志,可见这种事情有多常见。
润笔费,这和光明正大的行贿有什么区别?
隆禧抱着胳膊听尚书们吵架,听了一会儿只觉得没意思,进来之后又不好再走,只能耐着性子等他们家三哥叫停。
正方辩手休息。
反方辩手休息。
现在有请裁判发言。
臭小子脸上的表情过于生动,用脚丫子想都能猜出来他在想什么。
康熙招招手让他到跟前来,“诸位大臣的态度你也看见了,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好法子?”
“没有。”隆禧诚实的摇摇头,“三哥您那么厉害的人都想不出两全之法,弟弟我就更想不出来了。”
康熙嘴角微抽,“那你怎么不着急?”
“我急有什么用?”隆禧抬眼看过去,感觉他哥这问题很是莫名其妙,“又不能因噎废食,老大人们吵吵也就算了,还能拦着不让底下办事?”
“这倒是。”康熙挑挑眉,心道臭小子怪会躲懒,“得,那你在旁边继续听。”
“申请提前离场。”隆禧悄悄举手,不等皇帝开口问为什么赶紧解释,“老大人们不是觉得我镇不住场子吗,爷出去找个能镇住场子的帮手。”
康熙扯扯嘴角,“鳌拜?”
隆禧眨眨眼,“有问题吗?”
康熙:……
啧。
第165章 第 165 章
纯亲王可不管皇帝怎么想,他凭本事找的帮手凭什么不让他用,别人有本事也能去请外援,他又没拦着,“说什么小爷镇不住场子,弄得跟他们多厉害似的,小爷怎么可能镇不住场子。”
鳌拜乐呵呵的听他连说带比划的抱怨,还不忘出生附和几句,“那些人有眼无珠,咱不和他们一般见识。”
“不和他们一般见识。”隆禧撇撇嘴,换个姿势继续说,“所以爷想了个好法子来杀杀他们的嚣张气焰,就是要劳烦太师您出手相助。”
鳌拜笑的一脸皱纹,“怎么个法子?”
“您和我一起去,怎么样?”隆禧掰着手指给他算其中利弊,“反正在京城闲着也是闲着,多去外面玩玩正好锻炼锻炼筋骨,外面好玩的地方可多了。”
鳌拜捏捏下巴,“可是……”
隆禧:“三哥那里我去说,您只说想不想出去吧。”
鳌拜:“想是想,可是……”
“没什么可是,爷自有办法。”隆禧再次打断他的话,他只要一个结果,其他的不重要。
鳌拜:……
问题是,这不是他愿意就能行的事情啊。
他已经老了,皇上有要提拔的新人,他们这些老一辈的在京城老老实实还能安享晚年,要是想重回朝堂和年轻人争权夺利,首先不答应的就是皇帝本人。
隆禧知道他在担心什么,也没说他要怎么说服皇帝,只让鳌拜在家等着他的好消息。
当皇帝要做到知人善任,把能干活的人派去干活,而不是让人家天天闷在家里养老。
忌惮归忌惮,放着有能耐的人不用那叫浪费,修路的是说重要很重要,但是和朝中那些军政大事相比似乎又不那么重要,偏偏这事儿还不能掉以轻心,这么一想,岂不是正适合那几位从勾心斗角中拼杀出来的铁血无情的老臣。
人家要手段有手段要时间有时间,朝中其他大臣手里有其他活儿,不能一门心思拼在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上,老臣们不一样,他们闲了那么多年,别说让他们跑去山沟沟里,现在就是让他们出海他们都能闷着头往前冲。
当然,仅限于在家闲得慌的那几位,要是人家很享受退休后的悠闲生活那就算了,毕竟那么大年纪的人了,他们也不好做的太过分。
别人怎么想他不管,他只找他相熟的几个老臣就行。
苏克萨哈和遏必隆之前为了出京恨不得大打出手,这次的态度大概率和鳌拜一样,那两位不用他亲自上门去说,留给他们儿子去说就行。
他出宫开府之后,几个伴读就直接以侍卫的身份跟到王府。
王府里属官不少,亲王府里设长史一人,一等护卫六人,二等护卫六人,三等护卫八人,四品典仪二人、五品典仪二人、六品典仪二人。
这些属官都是正儿八经的官职,长史是正三品,一瞪护卫是从三品,其他也是四品、五品的官职。
不要觉得三品很小,这年头三品官已经是大员的序列,像都察院监察御史、顺天府尹,以及各省的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才是三品,王府长史就算在京城也是不得了的大官。
不过长史这种官儿不是他能任命的,他只能建议皇帝把他的伴读弄来王府当侍卫,长史得皇帝亲自任命,要么是教过他们的先生,要么是朝中大臣,反正都是德高望重的人。
毕竟是掌管王府所有事情的大官,管家主内长史主外,现在王府长史的权利还不算太大,据说当年在关外的时候,长史的权利大到可以掌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