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惊鸿楼(299)

老妇人怔了怔:“你们要借灶间?”

小梨走过来,晃了晃手里的粮袋:“大娘,我们带了粮食,就想借您的柴火灶煮碗米粥。”

说着,小梨递过一串铜钱,老妇人又是一怔,伸手要接,又想到什么,把手缩回来藏到身后。

“不要钱,你们进来吧。”老妇人的目光再次落在小梨的佩剑上,脸上都是惧意。

三人道谢,跟着老妇人进屋,小八落在屋檐上,东张西望。

农家院子一目了然,墙角是柴禾垛,旁边放着几件农具,家里虽然只有老妇一人,却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

看到灶间,小梨便走了过去,老妇人连忙叫住她:“姑娘,那个灶间好久不用了,脏着哩,你来这边煮饭吧。”

老妇人指着另一间更小的屋子,那里也有一个灶,灶台上放着一只粗瓷大碗,旁边还有水缸。

三人走进小灶间,何苒看了看水缸,满满一缸水。

刚刚过来时她便留意了,村子里只有一口井,就在村子正中,从这里走过去不算远,但是对于一个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而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何苒想起在五台山时,看到冯撷英挑水的情景。

这老妇人挑水,恐怕也比冯撷英强不了多少。

何苒走出灶间,见老妇人站在院子里,两只手紧张地握在一起。

何苒笑着对老妇人说道:“您老高寿了?”

老妇人:“不瘦,不瘦。”

何苒:“您多大岁数了?”

老妇人:“老了,五十。”

即使何苒已经习惯这个四十岁便已经子孙满堂的年代,可还是没有想到,这个满脸沟壑的老人其实并不老。

只能说生活不易。

何苒又问:“您家几个儿女啊?”

老妇人:“八个,一个儿子七个女儿。”

何苒:“哎哟,您家日子过得不错,八个孩子呢。”

老妇人:“这八个命大,死了好几个,就他们活下来了。”

何苒忙问:“您家儿女全都成亲了吗?”

老妇人:“儿子还没娶上媳妇呢,闺女......”

她只顾回答何苒的问题,并没有看到流霞悄悄走进了那间已经闲置不用的灶间,很快,流霞便又走了出来,走到何苒身边,在她耳边低声说道:“灶间大锅下面是地道。”

何苒想起在现代时看过的一部电影,没想到在这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村子里居然也有灶台挖地道的事。

苒军进入豫地,也不过就是这十几天的事,这地道显然不是为了防她,看来以前就有,而这村子里的青壮,很可能就藏在地道里。

第267章 此处有疑

何苒又和老妇人东拉西扯地聊了一会儿,老妇人渐渐松驰下来,何苒也知道了这村子的一些情况。

村子名叫卫村,村子里没有外姓,全都是姓卫的。

前朝村子里出过一位进士,因此,四里八乡都把这里叫做进士村。

不过,前朝末年的时候,那位进士公的后人得罪了朝廷里的什么人,满门抄斩,所幸,现在这个村子虽然还被称做进士村,可是已经没有了进士的后人,村子里这些姓卫的,与进士家都是出了五服的远亲了,因此没有受到牵连。

何苒想起了一个人,前世,她认识一位机关大师,还跟着这位大师学过一阵子,虽然没有正式拜师,但也有师徒之谊。

这位大师,名叫魏玄机。

魏玄机是个道士,被她救了一命,在青苍山住过一段时间,后来她带兵下山去行宫营救周池,回来之后,魏玄机便不知去向,她四处游历,也没有听到魏玄机的音讯,反倒是几十年后,却在晋王府里看到了魏大师的手笔。

魏玄机身份成谜,而且,魏和卫,也有些巧合。

当然,如果没有那灶台下面的地道,何苒也不会想到魏玄机。

小梨煮好粥,何苒向老妇人道谢,三人便端着粥离开了。

她们走后,老妇人拍拍心口,走进她们煮过粥的小灶间,却见灶台上放了一串铜钱,数了数,竟有二十多个。

次日,苒军继续赶路,何苒转身看着不远处的卫村,对金波说道:“你留下,看看他们要保护的是什么人。”

是的,何苒深深怀疑,这些村民躲进地道里,不仅是为了躲避她这个抓男又抓女的大当家,而且他们还有要保护的人。

而此时,另一个被保护的人却在唉声叹气。

聂忱奉命前往沧州招安冯赞,可冯赞行踪不定,聂忱接连扑了几次空,人没见到,自己反而病倒了。

负责保护聂忱的是何江琪和鹰队的二十人,当初将聂忱的家人从昆山接到晋阳的也是他们。

聂忱一病便是十几天,好不容易好得差不多了,却得知冯赞在河间府受了重伤,命悬一线,危在旦夕。

聂忱叹气:“唉,这是大当家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如果冯赞有何不测,我也没脸回晋阳了。”

何江琪在他心上再扎一刀:“不是我说,聂先生,回去之后你还是到五台山拜拜吧,你这运气差得也没谁了。”

聂忱也有同感,他也确实够倒霉的。

“好,回去以后我就去五台山。”

何江琪:“您带戏班子去吧,五台山的龙五爷最爱看戏了,您请他看戏,他老人家一高兴,说不定就让您心想事成了。”

聂忱:奇奇怪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他拿小本本记了下来。

他把小本本揣进怀里,对何江琪说道:“走吧,咱们去河间府。对了,几日能到?”

何江琪说道:“如果不带上您,就我们这些人,两三个时辰也就到了,带上您嘛,两天或者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