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见何苒:“姐姐,柏先生以后还会回来教我吗?”
何苒说道:“当然会了,待到青州打下来,柏先生就会回来继续教导你。”
周坚的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但还是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他其实想问何苒,他什么时候登基。
但是他没敢问。
其实不仅是周坚,京城里有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
昭王已经进京,而且现在就住在皇宫里。
原本所有人都认为,昭王进京之后就会登基,虽然现在金陵还有一个朝廷,也还有一位皇帝,但昭王也是太祖子孙,他登基同样在情理之中。
再说,一朝二帝隔江而治的情况,史上也是有过的。
好在当年迁都的时候,京城里大多数的官宦和世家全都跟着走了,这些人家即使还有人留在京城,要么是不受重视的晚辈,要么就是早已分出去的庶房,宗室更是全都走得干干净净。
否则早有人上折子让昭王登基了。
不过,这些人虽然走了,但是读书人却还是不少。
就拿这次的官员考为例,两轮面试,在针对时政的论述时,都有人提出要让昭王早日登基,只有昭王登基,才能安定民心。
当然,不仅是登基,还要让昭王在登基之后便大婚,并且早立太子,一旦有了太子,皇权才能真正稳定下来。
又有人以高宗为例,高宗若是早立太子,也就不会有闵熳那个伪帝什么事了,而祸国殃民的太皇太后也不会结束幽禁,更不会有后来的晋王造反,天下大乱。
就差当众说出,天下大乱是因为高宗没生儿子,如果高宗有儿子,也就没有昭王和何苒什么事了。
官员考的时候,持这种论调的人并不少,他们珍惜这个能在何苒面前直抒胸臆的机会,因此,还有人跪在地上,号啕大哭,捶胸顿足。
第307章 他被舅舅卖了(两章合一)
何苒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于是她把这件事摆到周坚面前。
柏彦离京,何苒给周坚请了新的老师。
和让周坚大婚一样,柏彦这位老师也同样倍受争议。
当然,对柏彦的争议没有体现在面试的时候,但却逃不过锦衣卫的耳朵。
这些参加官员考的读书人来自四面八方,但是到了京城之后,他们便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团体和小团体。
比如“真定同乡会”、“平阳诗友会”,这些就是大团体。
还有一个四五个人组成的小团体,他们或者是同乡,或者是同窗,也或者是为了节省房租临时凑到一起的搭子。
可无论大团体还是小团体,都会在一起谈天说地,聊琴棋诗画,聊风花雪月,聊时政,聊来聊去,就聊到柏彦身上。
柏彦是青州人,此时的青州还是新帝的地盘,来参加官员考的没有青州学子,而柏彦也不是冯撷英,没有名闻天下的名气。
历来便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文人相轻,一向如此。
因此,柏彦的学问和德行配为天子师吗?
不配,肯定不配!
何大当家虽然英明神威,可毕竟只是一个女子,又是武将。
所以何大当家错把鱼目当成了珍珠。
他们这些读书人中随便拉出一个,就能把柏彦比起尘埃。
他们甚至认为,当务之急,何大当家要做的不是攻城掠地,也不是稳定民心,而是要给昭王重新选一位帝师!
为了谁才是昭王帝师的人选,学子们争论不休,甚至还有团体为此决裂。
钟意把打听到的消息告诉何苒时,何苒只说了两个字:“闲的!”
这些人就不能闲着。
除了给选出来的八十二人安排了繁重的培训课程以及忙碌的实习,那些落选的学子,何苒也没有放弃。
这些人太闲了,会闲出事来。
就在这些落选的人或买醉或装疯卖傻,哭诉自己的真才实学无人赏识的时候,迎头便是一道公文,两个月后举行二考,官员考的落榜学子可报名参考。
和官员考不同,此次的二考分了多个科目,水利、稼穑、医药、营造、算术、刑律、天文历法等等,所列科目之外的,统称余科,报名的考生在报名时注明就可以了,比如经商。
公文一出,有人欢喜有人忧,据说,有站在公文前面大哭的,说他满腹经纶,却没有用武之地。
但是也有不少人前来报名,比如有一对林姓兄弟,他们在笔试的第二轮就被刷下去了,原本已经准备回豫地老家了,二考的公文贴出来,他们便立刻去报名。
其他考生一问才知,原来他们家世代务农,父亲考上秀才以后还坚持务农,并且还写了一本农耕的书,他们兄弟从小跟在父亲身边,也精通稼穑之事。
还有一个考生询问没有参加过官员考的人能不能报名,听说也可以报名,他立刻托人给家里带信,原来这个考生家里有个沉迷算学的叔叔。
更让那些自视颇高的书生气愤的是,有很多出身商户的考生全都跑去报名了,他们会经商,会记账。
何苒初时还担心没有人报名,毕竟很多科目在那些清雅的读书人看来难登大雅之堂,可没想到,告示贴出去的当天,就有上百人报名。
一时之间,满城书生都在谈论二考的事,倒是没有人再为了给昭王换师傅而伤神了。
二考的报名还在进行,虽然有很多人都去报名了,但是在这些已经报名的人当中,真正有一技之长的只是少数,甚至还不到三成。
何书铭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