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处理这件事的冯撷英,就连远在京城的何苒,也因这件事受到诸多指责。
何苒岿然不动。
非但没有息事宁人,反而让柏彦和何雅珉加大此事的宣传力度,将这件事炒得街知巷闻。
鬼箭女士茅蕴珍大喜过望,挥起笔杆子连写几篇文章,何苒见了,索性让柏彦在报纸上展开辩论,并且在京城和金陵两地发起投票。
金陵的投票出来后,可想而知,认为对高芦处置不当的占了多数,只有少部分认为高芦违法当惩。
但是出乎意料的却是,同样的投票,京城却与金陵完全相反。
八成投票认为高芦此举当严惩,只有两成的人,认为处置不当。
两地的晨报和晚报全都刊登了投票结果,并且还有街头采访。
说来有趣,采访一位读书人时,那位读书人义愤填膺,声嘶力歇声援高芦。
结果被问:请问你家中可有女儿?
读书人点头:小女刚满周岁。
问:等她十一岁时,你可愿将她送人为妾?
读书人:谁敢打我女儿的主意,我和他拼了!
言必,大窘,以袖掩面仓惶离去。
这件事闹哄哄一个多月,最后收场还是因为一名村妇。
村妇的女儿被人拐走,找到时已是奄奄一息,没救过来,还是死了。
小姑娘被一个老光棍买走,活活蹂躏而死。
那村妇在衙门前击鼓鸣冤,以头触地,鲜血淋漓。
此事一出,次日的晨报上便有鬼箭的文章,将此事与高芦事件相提并论,这一次,那些高芦的支持者们一起变成了哑巴。
何苒问起那对姐妹花的近况,一问才知,这对姐妹差一点连命也没了。
尽管高芦被迫写了放弃书,可她们却无处可去,她们已经出嫁,娘家不能回了,而她们也不敢回族里,回去便是死路一条。
两人只能暂时留在高家,当然不再做妾,现在是丫鬟,常常被刁难,更是被高芦的原配和妾室们打得遍体鳞伤。
冯撷英无奈,只能求到秀姑那里,秀姑亲自去高家,将她们接了出来。
钱塘与金陵有五百多里,虽然此事传得人尽皆知,但是真正见过她们的人并不多,更何况见过的人也仅限钱塘。
秀姑把她们送到了仁义书院,交给纪书君,她们改了姓名,做了仁义书院的学生。
这就要说起仁义书院招生的事了。
虽然书院办起来了,但是招生的情况却很是让人头疼。
整整一个月,也只招到五名学生。
这五人都是出自官员之家,有从京城派到江南的新晋官员的妹妹或者女儿,也有当年南下官员家中的女眷。
没有一个来自民间,更没有出自江南世家的。
何苒听说之后,让各地官员加大宣传力度,并且着重宣传非官宦女眷入书院读书,免收束脩,且每年四身衣裳,包吃包住。
然而即使这样,也只多收了十个人,这十个人中有八个是商户女,另外两个也是父兄有功名的。
如今仁义书院里,加上那对姐妹花,共有十七名学生。
这也是仁义书院的第一届。
无论人数多少,何苒认为,这都值得载入史册。
回到京城的这些日子,何苒忙里偷闲,结合仁义书院办学遇到的种种问题,终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
为何免费读书,那些普通百姓也不肯把女儿送过来?
是因为他们觉得女子读书没有用,送到书院读书就是浪费时间。
女子在娘家也只有十几年,真正能帮娘家干活也不过几年而已,这短短的几年,还要去读书,那谁来打猪草,谁来做饭洗衣带弟弟?
什么?
现在女子也能参加科举当进士,当官?
开什么玩笑?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泥腿子,你看我家祖坟上像是会冒青烟的吗?
与其浪费时间去读书,还不如学学绣花,说不定还能到绣坊里做工赚钱帮衬家里。
何苒眼睛亮了,她真是糊涂了。
学习有很多种。
读书考科举是学习,学手艺赚钱也是学习。
在回到京城的半个月后,何苒把董近真和李锦绣,以及陆畅全都叫了过来。
她要办一所职业学校!
对,但是当然不能叫这个名字。
一座不仅教人读书识字的学校。
第388章 西安
在让女孩子学手艺自力更生这方面,惊鸿楼早在几十年前便已经开始了。
尤其是晋地的惊鸿楼,一批又一批的女孩子出师,她们有的自立门户,有的留在惊鸿楼做工做师傅,教手艺。
那一年何苒从那个小山村里带出来的姑娘,除了张佳慧姐弟以外,其他人全都留在了惊鸿楼。
几年过去了,她们有的已为人母,有的还在惊鸿楼做工,但是全都在靠着手艺,为自己开启了崭新生活。
因此,最终何苒把办女校的事,交给了惊鸿楼。
李锦绣说道:“在这方面,小畅不行,左小艾更不用说了,那就是个搅家精,除了哭叽叽,她啥都不会!”
正在真定的左小艾:我可谢谢你啦,你是不是忘了,当年晋王就是被我哭傻的。
李锦绣又道:“当然,我也不行。”
想了想,李锦绣叹了口气:“小葵最适合,不过,还是不要折腾她了,那也是个哭包,还是把这事交给桃姑和杏姑吧,她们这些年一直都在做这件事。”
何苒蹙眉:“不行,桃姑和杏姑被我派出去执行任务了,至少一个月内,她们腾不出手来。”
陆畅忍着笑,对李锦绣说道:“祖母,听到没,有本事的人都在忙,没本事的,比如咱们祖孙,是最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