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当同人文推到秦皇汉武面前(36)

还是需要先找到树木树种,能就近种植最好。

比如被诸侯垄断,刘彻更希望这杜仲树可以普及起来,想想他的骑兵人手一双橡胶鞋,可以健步如飞,就对彻底打败匈奴更有希望了。

.

“是我的书!是我的书!”被提到名字的刘向非常意外,没想到自己和自己的著作都能传到后世,这也算是一种青史留名了吧?

他的儿子刘歆满眼向往:“父亲,日后儿子也能像您一样,写出能青史留名的书。”

刘向摸了摸刘歆的头,哈哈一笑:“好,相信我儿,一定可以!”

【现代工业离不开橡胶,小到鞋子的鞋底,零件配件,大到航天飞机的轮胎,橡胶无处不需要。

但是橡胶是标准的热带产物,原产地在南美洲,大航海时代后移植到了东南亚,主要生产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到了现代,我国也只是在海南实现了种植。

而这小小的几块地方的橡胶,供应全世界,以致于橡胶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不过西汉时期刘彻的确没办法得到橡胶,这个时期橡胶树还在南美洲呢。

但是华夏本土依然有另一种可以做胶的特产,那就是杜仲。

杜仲树也是天然橡胶之一。

杜仲树的树皮、树叶、树根和种子都含有杜仲胶。等杜仲树长大,树龄增到10~15年,每公顷可产橡胶 270千克以上。

杜仲树的含胶量为:干皮含胶量11%~20%,含仁干果实含胶量12%,干叶含胶量4%~6%,老细枝干皮含胶量10%。

不同于热带的古塔波橡胶和巴西橡胶,只能采用溶剂抽提法、研磨浮选法、碱液浸洗制胶法取得。杜仲用碱液浸洗法可制得含70%左右的杜仲橡胶(2),碱液,草木灰和石灰都是碱性。浸洗法,顾名思义就是浸泡清洗。这也意味着,汉代有条件提取杜仲橡胶。

而且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五的杜仲都在华夏,移植到欧美后也叫做“中国橡胶树”。

它非常普遍,很适合华夏大地各地生长,世界上最大的野生杜仲林张家界也属于汉代的领土范围,还有秦岭等地也有许多。

在现代,杜仲胶已经在供应工业和航空航天行业的轮胎等方面,在汉代只供应军队的鞋底完全够用。】

荆长乐为了直播更丰富有趣一些,特意插入了杜仲叶用碱液浸洗法提取胶的视频。

从浸泡,搓洗,出胶后倒入模具冷却定型,都十分详细。

而且模具原来也不止是鞋底,还有车轮外胎,瓶盖内部的垫子,螺丝圈垫圈等等。

看到后面演变当这些杜仲胶做出来的东西应用到实处后,古人们才知道,原来车轮外加上杜仲胶外胎可以缓震,瓶盖内部加上胶垫可以更加密封,螺丝圈加上垫圈可以更加严丝合缝。

太多太多的用途,都可以为人的生活带来便利。

此时距离上虞等天幕提到过的杜仲产地更近的诸侯立刻下令:

“速速派兵去把杜仲树林管控起来!”

“大力寻觅杜仲树种子和树苗,包山种植!”

“让工匠快速实验!”

而晚明和大清更方便,不仅天幕给了详细的过程,他们还有更详细的树木图谱。

“太好了,《本草纲目》里有杜仲树的图!”

“快快快,买书找树!”

“这杜仲既可以药用又可以做东西,多种点怎么都不会浪费!”

“也得寻几个擅长种树的,可别种死了!”

“园丁,大夫,工匠,都需要!”

一时间,不等小说结束后到抽奖过程,各个朝代的权贵、商人农人们,已经积极地奔走起来。

有钱的抢占山林,没钱的抢一点树种,哪怕种在屋前屋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好。

杜仲,俨然成为了上至皇族下到百姓眼中的“植物黄金”。

第19章 《汉武帝的追妻火葬场》7

【为什么这么重点强调鞋底?因为有了杜仲胶,哪怕不做皮靴,做日常的鞋子也可以。

现代皮靴有硬底,可以防水防滑,而且防止磨脚。

但是在古代,隋唐以前,汉人多是木鞋底,比如木屐,著名的谢公屐就是木屐鞋。或者布鞋底,比如千层底布鞋。还有草鞋,就是草编的,非常粗糙。还有一种特殊的钉鞋,适合下雨的时候出门。

汉武朝是一个天灾不断的朝代。武帝在位54年间, 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43次, 其中旱灾10次,蝗灾11次,水灾6次,地震3次,风灾3次,霜、冻、雪、寒灾4次,冰雹2次,疫情一次。

汉武朝修建了许多水渠现代都还能看到遗址,也是因为时代和社会需要。

而皮靴无论在洪水还是霜冻等极端气候,都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比如发洪水时,水里有各种枯树鱼刺,一旦刺穿脚底,在脏水里泡到发炎,在没有抗生素和医用酒精的时代,很可能感染到丧命。哪怕是仿造皮靴的形式做羊皮靴、布靴,也更能保护腿脚。

当然,加上防水防滑的橡胶鞋底,那防护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在位54年,自然灾害43次?”

刘彻感觉有些窒息。

好消息,他很长寿,在位足足54年,远超几位父亲和大父;

坏消息,他在位期间天灾未免也太过于频繁了吧!这跟每年一次有什么区别!

大臣们齐齐肃然起来,原本因为打赢了匈奴的骄傲荡然无存。

“大汉形式严峻啊,陛下,必须立刻派人安抚民心。”汲黯严肃道。

刘彻自然也是这么想的,颔首道:“正该如此。”

还好,他的朝堂人才济济,涉及到大汉百姓,非常靠谱,开始各就其位,快速地动作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