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雪地微仰(114)

作者: 迢锈 阅读记录

他这次的探访和上次的感情截然不同,山间浓重的水汽把层林尽染演绎得格外生动,中国画最悠扬的意境除了留白那便是框景,水墨画徐徐铺开呈现在面前。

深深地呼吸着感受着,天地浩然。

“先自行整理一下内务,我们下午十二点半准时在桥头集合。”

考虑到同行的女生居多,他没有同住在民宿里。

他和廖听澜打算住在福慧园。

两个人拎着行李,站在门口迟迟不敲门。

廖听澜的犹豫是近乡情怯,也是心虚后悔。

他很少像现在这么紧张。

最后还是陆绥不想浪费时间开得门。

“师父。”

两个人隔着长廊,良久地对视。

仿佛跨越了时间抹平了深嵌进骨肉中的不甘。

沈溪陵长长地叹了口气:“你来了啊。”

在普通不过的一句话,他回头看时,两行清泪涕下。

还是和当初一样,好像他不过是去山脚的小超市购置生活用品。

好像曾经剑拔弩张断绝关系的片段已经从脑海中划去。

“徒弟不孝,现在才来看您。”

很难想象一个四五十岁的男人,哭得稀里哗啦。

陆绥把行李搬到楼上,不打扰二人的叙旧。

先前住的房间还是很干净,他的隔壁就是姜既月的房间。

风吹打着木窗,吱嘎作响。

他缓步进屋。

映入眼帘的就是满桌子的木雕和漆画。

其中的一个栩栩如生木偶就只雕了一半,另一半还没入原始的木块中。

他的手指擦过桌面,仿佛她刚刚放下手中的刻刀,上面还有余温。

“对自己比对我都狠。”陆绥心疼地把木雕放回原位。“宁愿你对我狠一点。”

那个时候的姜既月哪怕一天把十几个小时都花在制漆上也不肯罢休,就连晚上也不肯放过自己。

他好似看到了台灯下懊恼的姜既月,看见她愤怒地扔掉手中的刻刀爬进被窝,没过多久又不甘心地回到桌面的样子。

但转瞬间又能理解,眼底的波光流转,藏不住分明的笑意:“她就是这样的人,对自己所爱的不遗余力去追求。”

视线从桌子转移到了床上,上面铺着柔软的藏青色碎花棉被,压下去能瞬间回弹。

有一股烤棉花糖的香味。

“暖床”

莫名其妙联想到这个词,让他的脸颊飞速地变红。

此地不宜久留,他赶紧拿了钉子把这扇窗钉紧,但也没把这扇窗封死,希望能把阁楼最好的风景留下。

到了中午十二点半,大部队在入村口的桥头集合。

第一天陆绥和廖听澜带着他们逛了整个村子。

村子依山傍水,由一条长溪贯穿。

陆绥作为带队老师不可避免地提高音量:“今天大体看过后,你们可以留意一下想要写生的地点。”

“接下来的课程会有分组,三到四人为一组。”

“老师,要是找不到怎么办?”

陆绥面无表情地回他:“自己看着办。”

……

这次下乡的课题是学校公布的,需要小组作业,回去还得布展,他也没办法干预。

原本是让陆绥唱红脸,廖听澜唱白脸的。

廖听澜的性格根本装不下去,恐吓道:“别他妈在这条溪洗笔倒颜料水,注意安全,你们都是成年人,就让让我这个老年人。”

“别他妈被我看到。”

说完后捂着自己的心脏。

陆绥颇为配合地小声说:“之前我们学校写生有人半夜接到了警察局的电话,这个人就是你们廖教授,所以小心一点吧。”

同学都被他震慑到了。

两人的配合毫无表演痕迹。

陆绥看着他,察觉到了师徒一脉相承的喜剧天赋。

有些时候年长的艺术家,或许可以用可爱这个词来形容。他们的嘴里没那么多专业生僻的词语,用简单的词讲话,也用朴实的手段生活。

“老师,写生的画要多大尺寸,哪种风格更好?用丙烯还是用水彩啊?”

一个勇敢的同学问出了所有人共同的疑问。

实际上,他们没有做任何的规定,现阶段的写生和集训时的很不一样,集训的时候还有考学的压力,现在什么也没有。没有目的也没有经验。

陆绥无奈的叹了口气,应试考试下的学生,大多失去了自主创新的能力,他们需要客观的评价标准,需要很多的限定词,需要老师明确方向。

但凡方向没有明确就会像失去耕犁的牛,六神无主。

可是写生从来就不需要风格,不需要限定,只需捕捉。

“想画就画不想画就坐下来喝杯茶,真要想画,哪来那么多废话!”廖听澜一句话噎死了在场的所有人。

陆绥解释了一番:“写生从来不是被规训的行动,你们需要去感知。”

说白了这次写生就是为了打破他们考学时的习惯和教条,摈弃训练的痕迹。

两天下来,他们就懂了。

这两天,陆绥和廖听澜除了晚上集合点评一下画面,剩下的时间全在钓鱼。

陆绥则多一样,就是时不时盯着手机屏幕傻笑。

终于在念念不忘,有了回响。

原本只有鱼咬钩的湖面多了一圈圈涟漪。

姜既月拿起石头往水里投去,惊了他们俩儿的鱼。

陆绥率先抬头看见了那个日思夜想的人,那个瞬间好像懂了“曲有误,周郎顾”这个典故。他手中放下的鱼竿如果不是廖听澜眼疾手快,可能早就掉进了湖里。

春花很应景地点缀在她的发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