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内卷皇帝被迫成为咸鱼(294)

作者: 关途 阅读记录

说完,他微微闭起了眼睛,忍受着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

父亲一定不满意这个理由,要骂他的……

“行吧。”

嗯?

什么?

小儿子惊讶地睁大眼睛。

父亲居然没有骂他?

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吗?

直到离开父亲所在的正厅,他还有些茫然:“今日,大兄不是要说田地的变化吗?”

老爷家有千亩良田,在本地已经算是势大的乡绅。但多年下来,通过放利子钱收纳的田地,数起来居然有数百亩。

也就是说,起码有上百个人因为父亲家破人亡。

这些田地都被还了回去,家里的良田数量减少。要是让父亲知道,肯定要心疼,说不定还要拿他们出气。

他们已经做好了挨教训的准备。可是,就这么过去了?

兄长的经验要多一些,此时只微微摇头,道:“不会这么简单。”

父亲什么性格,他最清楚不过,不会这么简单就善罢甘休的。

他一定要闹出些大事。

这个预感很快在接下来得到了证实。

老爷开始邀请本地有名的读书人前来,又找了本地的其他乡绅,听戏、宴会,一次一次地从账房那里要银两,并将银两送给了这群人。

幼弟悄悄和他说过,里面有不少人是先生说过的,沽名钓誉之人。

早先考中秀才之后,就不再读书,吃住就在家中,自己则是天天外出饮酒作乐,写一些狗屁不通的文章。

提起这些人时,先生特地叮嘱过,要离他们远远的,不要被缠上。这些人像是吸血的蚂蟥,若是被缠上了,很难甩脱。

可他们想做些预防,也无济于事——父亲的行动一向不许他们打听,幼弟还在念书,兄长若是想收买父亲身边的人,也无从下手。

因此,兄长心中的不安预感越来越重。

直到某一日,他来到店中,发现伙计们的脸色都不大对劲。

“发生了什么事?”他问。

“大少爷,您、您去孔庙看看吧!”

大兄心里的不妙预感到达了顶峰。

南方文风盛,孔庙更是重中之重,但凡入学、科举,都会有人去孔庙祭拜,希望孩子能在读书上得写天赋,好好地考中。

去岁以来,南方倒是兴盛了算学之风,依靠这种偏门也能进入国子监,有些见家中孩子不喜读书的,像是抓到了救命稻草,香火更盛。

总而言之,孔庙是一个很特殊、很庄严的地方。

现在……

他扭头出去,急急忙忙跑去了孔庙。

越往前,人越多,密密麻麻地绕着孔庙,外三层里三层。

里面发出一声冲天的哭嚎。

兄长从人群之间挤进去,见到里面的场景之后,简直两眼一黑。

父亲正跪在地上,抱着孔庙的排位哭嚎。

不仅是他,乡里稍稍有名的乡绅和读书人都在此处,哭声一阵接着一阵:

“苍天无眼……!”

“辛劳了一辈子,居然被人夺去了田地!”

……

先前看见的读书人,拿起写好的文章,一字一句地在外面念着,总体思想只有一个:他们委屈!

分明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却被官府扣押,不得不舍弃多年来辛辛苦苦攒下的田地!

官府无道!

燕都无道!

他们要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

兄长眼前一黑,要不是身后的伙计及时撑住他,说不定直接倒在了地上。

哭庙、哭庙……

怎么会是哭庙?!

在南方的富庶地区,哭庙是常见的手段。在先帝在时,苏州就常常出现哭庙之事。因为孔庙地位崇高,乡绅们往往能凝结本地的读书人,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官府也不敢慢待。只是他们哭的,基本都是朝廷切实存在的问题。

在哭庙之后,还会汇聚当地的百姓,集体向官府抗议,势必要他们低头。人多势众的“哭庙”往往能叫当地的官府妥协,满足他们的需求。

或许是尝到了甜头,这方法逐渐被滥用,许多当地乡绅若是对某件事不满,便会哭庙,不了解内情的百姓往往会被迷惑,跟着闹事。最有名的是某一年,因为觉得自己田地多,交的税多,便心生不满前来哭庙,最后官府叫他打了白条,其余税收则是压在普通百姓的身上。

总而言之,这件事已经脱离了最开始的申诉之意,逐渐偏向私利。

可是他们知道,普通百姓不知道啊!哭庙本来就是在繁华之地盛行,他先前只是听说过,本地还是第一次见。

陛下为百姓们讨回公道,不叫别人欺负。可这件事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这些乡绅因为“慷慨解囊”素有善名,若是这些人迷惑了普通百姓,造成动乱,甚至叫官府收回成命,“归还”那些土地……

“去找县令!”

兄长还是第一次见这样的场面,自己快要晕倒,却还是硬撑着身体:“我今日要告官!”

就算被说不孝也认了,不能叫父亲还留在外面,还是回去地牢吧!

甚至,连幼弟的科举他也没心思顾了,早点叫父亲去地牢中,冷静一段时间为宜。

只是没想到,周围的窃窃之语出乎了他的意料。

“真是鬼扯,这是在说谁?”

“当别人都是傻子呗,就他聪明。”

“县令早早就有了宣传,这种方式只是想要我们手中的田地而已,根本不是发好心,想要帮助我们。”

“你们、你们……”

兄长猛然回头,看向身后的人群,简直喜极而泣:“你们都清楚?可否详细和我说说?”

上一篇:殿下好风流! 下一篇:天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