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繁體

三国之蜀汉中兴(1386)

作者: 寒塘鸦影 阅读记录

回到府衙,李严正和城内官员在等候,这位蜀汉重臣,曾和诸葛亮同被托孤的老将,将他一直留在东吴前线镇守,也是一种信任和器重。

这几年来李严兢兢业业,修筑水寨、堤坝,开凿水渠,得到江南百姓的称颂,好评如潮,政绩上的突出和百姓的爱戴,让他镇守边疆一丝不忿烟消云散,自得其乐。

原本刘谌登基之时,李严也有资格入朝,但当时确实无人能替代他的位置,刘封便委托他留任豫章郡守,久而久之,倒也适应了此处生活,尤其是听说杨仪之事之后,李严似有所悟,反倒不愿去长安了,这也免去了他历史上忧愤而死的悲剧。

此时的李严须发尽白,却精神矍铄,见刘封进来,忍不住大战前的激动,面色微微涨红,言道:「子益,关将军派人来报信,已经准备就绪,可以出兵了。」

如今在大汉军中,能称呼「子益」的已经寥寥无几了,大堂中几位除了阎宇之外其他人都与刘封见过面,但每次见到刘封,都给他们不同的感觉。

来到柴桑两日,刘封对诸事不闻不问,只是到处巡视,如同旅人一般悠闲,尤其是阎宇,看着这位威震天下的麒麟王,其气度与诸葛亮又有不同,一个飘然若仙,云淡风轻,一个从容自若,朴实无华。 (5,0);

这两位改变大汉命运,能够扭转乾坤的人物,今日总算全都见过面了,虽然他与刘封素未谋面,却知道自己能得到诸葛亮亲自提拔拜为山越军监军,正是得自刘封的提议。

豫章提拔的新锐之中,就属他自己和罗宪最为优秀,崭露头角之后李严便将他调回柴桑统兵,罗宪则被调到中原去了,而他们两人,正是当年刘封亲自点过名的。

虽不曾相识,但刘封对他们二人的赏识,却让阎宇心中感动,数年来与山越人同生活在荒芜之地,他也能甘心忍受,任劳任怨,正是得自于这份不知因何而起的信任。

这几日得知要攻取江东,才隐约知道中原大计竟是刘封在一年前的经营布局,不由对其更加钦佩,不但能够调动魏国兵力,还能让孙权倾巢而出,乘虚取下江东,这等掌控全局的实力,着实让人吃惊。

要知道曹爽和孙权可都是他国之人,能让这二人毫无戒心地拼杀,让汉军坐收渔翁之利,这可不是简单一两个计谋就能实现的,从魏延假意造反到魏军的反击,不知道中原究竟经历了多少明争暗斗,刀光剑影,这其中究竟有多少事情是被眼前的麒麟王所暗中操控的。

眼前的刘封虽然看上去平和无奇,但在阎宇眼中,却如巍峨高山般不可企及,更如烈日皓月一般不敢直视,只觉得热血沸腾,接下来的战斗之中,务必要竭尽全力证明自己,以报麒麟王知遇之恩。

刘封丝毫不知道自己已经无形中多了许多崇拜追随者,或许许多年之后,他也被后人议论,成为一代风云人物,先抬手止住了李严,环视众人道:「诸位,议论军情之前,吾有一事要先说明。」

众人一怔,面面相觑,不知道刘封要说何事,莫非这两日巡察,他发现了什么重大错误不成?

第1279章 布局江东

(4, 0);

众人不知刘封要说明什么,都看向了他,李严也不解其意,言道:「子益请讲。」

刘封吸了口气,言道:「请传令各部及属下将士,今后不可称呼我为『千岁』……」话未说完,便见李严抚须大笑道:「哈哈哈,子益还是如当年一般,不喜爵位之称,诸位切计,最好称呼殿下为『将军』!」

「正是!」

有知道一些情况的微微点头,阎宇等几位新将领却目瞪口呆,只见刘封摇头笑道,「千岁岂不显得我过老了些,不好!」

众人神色各不相同,李严却是早知道刘封有这个怪癖,军中老兵大都知道,只是他初来江南,许多新兵还不知情。

「好了,说说正事吧,子益请来下令。」

李严将刘封让在上位,虽然他年纪大,但刘封爵位高,还是大将军,理该主持大事。

刘封也不推辞,走上帅位,大堂的桌案上白了一个沙盘,长两丈,宽五尺,正是整个江东的简要地形图,包含长江以南的所有区域,吴郡、会稽、丹阳三郡。

「孙权据江东六郡,号称八十一州,如今仅余四郡,庐江也将不保,江南只余三郡矣!」

刘封用手遥指整个沙盘,谈笑自若,「会稽地广人稀,与吴军相邻之处才有重兵把守,其余皆高山险阻,毒瘴沼泽,非土人不能留守,细算下来,江东虽大,却不过弹丸之地也!」 (5,0);

李严抚须笑道:「大将军所言甚是,孙氏号称统领江东,如今实则不过丹阳、吴郡两地罢了,失去大将之险,东吴便如猛虎去其爪,毒蛇除其牙,不复威猛犀利之姿了。」

众将闻言,神色一松,暗自点头,刘封和李严一唱一和,三言两语之间,便将整个江东看得不堪一击,原本心头的压力无形消失了。

先前众将听说要全取东吴,颇为震惊,在他们心目之中,孙权称帝,号称大吴,这可是三足鼎立的一国,如果灭掉,鼎立之势将不存,这对天下局势早已习惯的众人来说,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但听了刘封之言,转而一想,东吴的确已经式微,大不如前,没有了三江之固,以汉军兵马强盛,水陆并进,只有两郡之地,如何能挡得住数十万天兵?

见众人神色坚定,刘封言道:「王将军已领水军东下,于赤壁用兵,关将军亦经结兵于长沙、桂阳二地,此处距离会稽稍远,大军进发,东吴必有察觉,该到动用山越兵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