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1426)
从睥睨一时的英雄豪杰变为昏庸无道的反覆小人,孙权这一生,除了活得比刘备和曹操久之外,在少了两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之后,反而一无是处,身败名裂。
「有些人活着,还不如死了!」
刘封在心中轻轻叹息。
就在几人各自想着孙权功过之时,李丰皱眉道:「滕胤此来,既是为拖延时间,将军为何还将其留在此处,叫其得逞?」 (5,0);
刘封吃了一瓣切好的哈密瓜,才抹着嘴角慢条斯理说道:「孙权如此反覆无常,不知廉耻,比之大街乞丐,尚且不如,不给他一些教训,实在难以解恨呀!」
刘铄还不是很了解刘封的作为,诧异地看着他,奇怪问道:「将军意欲何为?」
「骂他!」
刘封忽然眼睛一亮,转头看向了陈寿,「承祚,你可还急得当年陈琳起草檄文讨伐曹操之事?」
陈寿一怔,下意识地向后躲着刘封,点头道:「属下,属下略知一二。」
「好!」
刘封一拍大腿,笑道:「承祚连夜写一封书信,将孙权昏聩反覆之事数落一遍,如此皮厚腹黑的反覆小人,实在枉为英雄,骂他一顿,我才解恨。」
「啊?
这……」「这是军令,不得有误!」
刘封盯着陈寿,诡异一笑,「若是骂得我不能满意,便罚你去和徐陵做参军。」
「啊!遵命,遵命!」
陈寿吓了一大跳,赶忙起身领命,想起军中传言,浑身便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第1315章 功过成败
(4, 0);
夏侯楙自得石亭之后,喜忧参半,喜的是从徐州以来,连取江淮诸地,攻入江北,击败孙权,他为自己彻底正名。
忧的是刘封的计策,让他心慌不已,魏延就在庐江,整个中原已经大乱,曹爽连夜赶回寿春主持大局,不知道后方局势如何。
为反攻中原,曹爽将夏侯霸调走,留他和夏侯楙守淮南,伺机进攻江东,至少要在孙权撤退之前给以重创。
这几日命夏侯威监视濡须吴兵动静,夏侯楙却有些心不在焉,几次想派人与刘封联络,问问他究竟有何图谋,却又想自己留守前线,为三军统帅,这等大事,焉有询问敌将之理?
屡次取胜,夏侯楙的自信恢复如旧,甚至还有一种功成名就的优越感,但一想到这其中有许多是刘封暗中布置的原因,便又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此时的夏侯楙,对自己充满了怀疑,每日自问自省,却不得其要,有时直急得抓耳挠腮,焦躁不安。
正当他决意先取厉阳,消灭张承水军,先全面控制江北的时候,忽然一夜洪水蔓延,将石亭营寨尽数淹没。
三十万大军限于水中,营帐如孤舟,北军多不识水性,淹死者不计其数,辎重粮草尽数被毁,洪水泛滥,哀鸿遍地。 (5,0);
晨曦微启,夏侯楙被士兵簇拥着站在一处高地上,冷冷看着四周变成汪洋,尸体到处漂浮,目瞪口呆,难以置信。
张承奉命掘开巢湖之后,便顺水路从厉阳进入大江,来至濡须接应孙权銮驾及文武大臣连夜撤退,整个江北的城池防线全部放弃。
水军开至江心,孙权正在等候石亭魏军情报,新都失守的消息传来,孙权惊怒不已,大骂孙邻,下诏从族谱上将其除名。
忽然黄门来报,滕胤已经回来,孙权吃了一惊,急忙命人将其传来,同时召集朱据、陆凯等文武到中舱议事。
滕胤风尘仆仆,从水路驾轻舟赶到濡须,正碰到最后的守兵准备退撤,又急追御船,终于在五更左右赶上中军。
江涛澎湃,缺月西垂,偌大的青龙战舰上甲士森严,滕胤却来不及整备便来见驾,这次出使连他自己都出乎意料,甚至连刘封的面都没有见到。
不等滕胤行礼完毕,孙权便急问道:「太常此去新都,为何一日便回?」
滕胤满脸羞愧,摇头道:「臣无能,未能见刘封之面,只得其书信一封。
李丰传刘封之言,说陛下能依书中约定,便可通和!刘封将于三日后发兵,臣不得不连夜将书信送来。」 (5,0);
孙权眉头微皱:「将书信呈上来!」
「遵旨!」
吕壹来到滕胤面前,将他手里捧着的书信拿过来,转身交给孙权。
孙权沉着脸拆开书信,里面一张杏黄色书笺,展开来一看,足有二尺来长,洋洋洒洒写了许多字。
「啪——」还未完全将信展开,孙权便脸色一变,将信笺拍在了桌子上,沉声道:「无耻之贼,好大胆!」
「陛下……」吕据等人吃了一惊,不知道孙权因何发怒。
吕壹在他身后偷偷瞟了一眼,也是微微愕然,只见书信开头竟将孙权以「南昌侯」相称,显然是不承认孙权东吴大帝的身份。
南昌侯正是献帝退位之前曹操为孙权所表的最后一个汉室爵位,其后的爵位官职都是魏国所赐,这是将孙权当做汉臣来对待。
却见孙权微哼一声,脸色变得阴郁起来,继续看起了书信,脸色越来越不对劲,甚至看到他整个人都在微微颤抖。
孙权咬牙切齿,双拳紧握,却全力压抑着怒火,使自己保持冷静,要看看刘封对他究竟作何评价。
书曰:「汉大将军、麒麟王刘封,致书于南昌侯孙仲谋驾前:窃闻夫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务当其义,好仁恶戾,任德尚礼,此之谓德能配天也。 (5,0);
公承父兄之资,年十五而自立,历三世而有江东,国险民附,贤能为用,成鼎峙之业,愤曹窃国,有讨贼之志,亦一时之隽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