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繁體

三国之蜀汉中兴(1491)

作者: 寒塘鸦影 阅读记录

「不错,正是陆伯言三年前带走的东吴水军!」

李丰在一旁缓缓点头,「但此次领兵的却并非陆逊本人,而是其子陆抗。」

「原来是陆家人,这倒好办了!」

刘封反倒松了一口气,笑道,「既然如此,就有劳敬风前去曲阿一趟,将江东之事说明,叫陆抗不必徒劳反抗了!」

「是是,在下这就去,马上就去!」

陆凯神色激动,将手中的卷宗胡乱扔在桌案上,急匆匆地离开了大殿。

第1374章 魏国之变

(4, 0);

突然得到陆逊的消息,刘封也有些小激动,毕竟这是东吴四大都督之一,后期力挽狂澜之人,但这次是陆抗领兵,刘封心中也担忧起来:「陆伯言不在军中,莫非是因为年迈生病,无法随军出海,困在了夷洲?」

顾谭皱眉道:「陆公已过花甲之年,又远征海外,风浪颠簸,于不毛之地遭受风雨之苦,若再乘船回归,恐筋骨难以支撑。」

滕胤等人则是一声轻叹,如果当年孙权没有将陆续发配远征夷洲,有他在,或许能识破刘封搅乱中原的计划,江东也不至于因此彻底失去防备之力。

但事已至此,一切都成定局,多想无益,陆逊父子能够平安归来,不失为一桩喜事,但不知他们才来便听闻国丧,心中又是什么滋味。

众人想着陆逊的遭遇,忽然心中又平衡了许多,比起陆逊远征海外之苦,他们又幸运不少,陆家这两年倍受孙权打压,陆凯此去劝降,想必也不是什么难事。

陆逊已老,刘封对他的只有尊敬,他现在期待的是陆抗,这可是东吴后期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大将,诸葛恪都自叹不如。

战绩上,陆抗击退羊祜进攻,并攻杀叛将步阐,后拜大司马,与陆逊皆是吴国的中流砥柱,并称「逊抗」,被誉为吴国最后的名将。 (5,0);

综合比较起来,陆抗的实力可能不输邓艾、姜维,如果能将他也收入麾下,有这三人再加上杜预、王濬,只这几人,刘封扫平河北便底气十足。

「报——河北密信!」

正想着河北之事,就有亲信送来一封密信。

刘封眉头微皱,将书信接过来拆开,才扫了一眼,便脸色微变,又仔细看了一遍,神色变得凝重起来。

陈寿问道:「殿下,魏国又有什么变化?」

刘封环视众人,缓缓道:「邺城皇宫突起变故,曹芳和郭太后在蒋济、王素、锺会等人的支持下重掌朝政,将何晏等台中三狗下狱,并下旨免去曹爽大将军之职,命其即刻回朝……」陈寿皱眉道:「曹爽虽吃了败仗,但尚能保住淮南及徐州,此时若将其调离,岂非中原不保?」

「这都是不算什么!」

刘封背着手走了两步,将手中的信笺揉搓成一团,咬牙道,「魏朝群臣上书,集体请求曹芳将司马懿官复原职,徵辟回朝,拜为大将军,由他主持大局,力挽狂澜!」

「什么?

曹芳要召回司马懿?」

顾谭等人也都吃了一惊。 (5,0);

如果魏国起用司马懿,比曹爽强了不止百倍,最主要的还是朝堂肃清,台中三狗被除掉,魏国上下一心,河北就不那么好取了。

「司马懿偷偷去了襄平,此事极为隐秘,蒋济等人竟然知晓,恐怕他们暗中早有联络,」刘封想着司马懿这两年神出鬼没的行径,愈发觉得此事不简单,「莫非其前往辽东,就是故意让曹爽放松警惕,领军出征,再藉机夺权?」

「嘶——,这代价未免也太大了些吧?」

陈寿吸了一口气,「魏国丢了河内、中原不保,此时又将曹爽免职,震动军心,夏侯霸兄弟与夏侯楙都是曹爽亲信,对司马懿颇为忌惮,此时做此决定,河南之地岂不危险?」

「唔,倒也有理!」

刘封眉头紧皱,司马懿是在他谋划中原的时候就已经去了辽东,应该是有意躲避中原之争,想在辽东谋取一席之地,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卷土重来。

但魏国形势的发展急转直下,曹爽领兵进入扬州的时候,耀武扬威,朝堂上群臣对台中三狗再不满,但有曹爽的功勋震慑,不敢轻举妄动,但一旦中原丢失,淮南不保,曹爽的位置就岌岌可危了。

曹爽和台中三狗本就不得人心,如今又吃了败仗,文武大臣不得不寻求保命之法,而这时候司马懿安插在河北的暗线便起了作用,推波助澜,诸多因素之下,又让司马懿有了重返朝堂的希望。 (5,0);

如今的司马懿对于魏国来说真正是众望所归,无论他的实力、威望还是身份,都足以让魏军重振士气,让朝野上下共同一心。

宗预急道:「殿下,司马懿谙熟兵法,曾为曹操所忌惮,此人若回朝中,取河北恐要废十倍之力,何不马上起中原之兵,横扫北方?」

「魏国经营河北数十年,兵粮充备,人口众多,岂能轻易便破?」

刘封叹了口气,无奈道,「如今即将入冬,北方天寒地冻,不利出征,若魏国据险死守,徒损兵力罢了!」

陈寿也道:「今新得中原、淮南之地,人心不稳,兵马也需整顿整顿休养,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整备,若强行出兵,恐有反噬之患。」

顾谭言道:「冬日不宜出兵,只这两月时间,司马懿从辽东赶回邺城,时间也足够了。」

「殿下,让我去!」

就在此时,忽然从门口闪身走进来一个铁塔般的大汉,正是专柯,黝黑的脸上尽是凶狠之色,「当年司马老贼屡次派狐狼卫刺杀殿下,此仇未报,我心中不顺,这次让我带人到河北去拦截,定让司马懿父子埋骨路途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