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君子之剑(169)

作者: 唤云 阅读记录

他一开口,说的竟是大赵官话,宁和有些惊讶,就对他笑道:“正是。船上可还有空位?”

她见周围挤满人,还当这船已满了,没想到原来还待揽客。

那黄发小子乐呵呵,撇开一圈人钻出来:“他们可没钱坐船,就是在这儿看着,烦人得很。不像您,客人,我一瞧您这样的,就是咱们的客人。”

他手上很不客气,见一个推搡一个,有两个渔民躲闪不及,险些摔下石台去。

宁和微微皱眉。

“这边请,这边请,客人。”黄发小子说,抬手招了招:“小五小六!”

船上有两个人应了一声,放下来三五根人宽的木板,斜搭在石台上。

“请,请。”黄发小子对宁和弯着腰,一边殷勤地说:“我叫阿二,您有事,叫我一声我就来。”

宁和左右环视一眼,走上了那木板。宁皎一声不吭地跟上。

他身上背了一个带盖的木篓,里头没装什么东西,只是用作掩人耳目之用。若两人出远门,身上一点儿行李也不见,总觉有些怪异。

那叫阿二的小子口舌很是伶俐,一路对宁和说个不停,想让她要一间“船舱”。

“好木头隔起来,不叫您与其他客人睡作一舱,里头两张铺,还有小桌油灯,有窗,可好哩!”

宁和略作沉吟。

她身上是没钱的,那在日书院中被救走,两袖空空,身上连个钱袋都未剩下。

不过有二只用剩了的玉瓶儿,里头丹药先前在青云顶中就吃尽了,但那瓶是好玉,又经了不知多少年灵气蕴养,水光润滑,大约能抵些银钱。

她问:“我等欲往鱼乌,不知船舱作价几何?”

阿二笑眉笑眼,比了三个指头:“金银都收,银三十两,金三两,食水另算。”

宁和眉头一动。这个价格,属实算昂贵了。

按照大赵的物价,一两银能换米一石,已够寻常人家吃上一年,银三十两,起一间大屋也不在话下。

她又问:“可以物易?”

这自然是可以的,宁和先前还瞧见有渔民交了几篓风干的海货上船。

阿二看了她一眼,笑容不变:“这自然也是可以的。不知客人要拿什么物件?有的小的不在行,兴许要拿去叫船当家瞧瞧。”

宁和就准备把那玉瓶拿出来,这时一直默不吭声走在后面的宁皎忽然上前一步。

他摊开手:“这个。”

宁和看去,就见他掌心抓了五枚……蚌珠?颗颗有指腹大,圆润光洁,成色看着是极好。

宁和一愣,阿二眼睛则是一亮:“这个好!客人,您这珠子够抵船钱!”

他伸出手去,两手捧着,宁皎就翻过掌心,把几颗珠子倒进他手里。

阿二小心翼翼地摸了摸,打量几息,然后一下便把手掌合拢,冲宁和二人笑道:“够了,够了,您这几日船上的吃食也够得!”

他一溜烟跑了,叫了个小个子男孩儿过来领宁和他们去船舱。

“我叫阿十七。”那男孩儿说,身上只穿着一条围裙似的布褡,整个人还不到宁和的腰高。

船舱里,宁和打量一圈,在一边榻上坐了下来。

十分窄小,进门要弯腰,进来两张榻对放着,中间一张半臂宽的桌子,桌角上挂了盏油灯。不过倒的确开了扇小窗,等到航行海上时,也算能透气。

船舱逼仄,气味也不算好闻。宁皎一进来就拧着眉头,他的人形太高,站在这里头连脖子也无法伸直。

看宁和坐下,他也走到另一边坐下。木篓搁在地上,“哗啦”一阵响。

宁和惊讶,那篓中不是没装东西么?她就伸手拎过来看了看,入手还挺沉。

掀盖一瞧,里头满满当当装了一篓子……贝壳?

尖的圆的扁的,色泽鲜艳,各种模样的都有。再底下,还埋着许多白花花的蚌珠,豆子似的堆了半篓。

宁和无言地抬头。宁皎说:“水里捡的。”

他想了想,又补了一句:“生得好看。”

“那你便背回去吧。”宁和笑着道,“等回了大赵,制成些摆件放在屋中,闲暇时也可赏玩一二。”

宁皎认真地点了点头。

从和息东岛至鱼乌,船在海上行了有大半月之久。

宁皎不爱待在船舱,有时大约也不在船上,宁和自然不会去拘束他。船上处处是人,不便练剑,她每日除去在船舱里打坐,便是立在船头看看风景。

这一回,她想,这海上风光可算是看了个够啊。

黄头发的阿二常来找宁和说话,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想多和宁和说说大赵话。他说他们这一次船人都是鱼乌国人,而他因为会说大赵官话,才被船当家看上,选上船来做了个跟船的。

阿二说,这船上除了船当家,九个水手,剩下的就是他们这十七个跟船的,名字从阿一到阿十七,都是船当家招来的半大小子,平时干些招徕客人、煮饭洒扫的活。

他还偷偷告诉宁和,这次船当家听说和息岛有鱼怪引水来淹,毁了许多村落,才打着主意急匆匆把船开过来,想在那些被吓破了胆想离岛的人身上发笔财。要放在平常,船票是远没有这样贵的。

除了阿二外,来得最多的是阿十七。那小孩是来送水送饭的,早晚都能见他抱着两只大木桶,往来于各个船舱间。

这个小孩不像阿二那样会说大赵话,每日除了敲门和行礼,并不怎么出声。

没了人面鱼作怪,这时节的海面十分平静。船只顺利抵达了鱼乌国西岸的码头。

那阿二还特意跑来送了宁和二人下船。

上一篇: 被献给权贵的美人 下一篇: 凤凰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