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怎会欺瞒殿下。”卫云章飞快道,“吕司业与康王表面上虽无交集,但翰林院与国子监往来颇多,只要臣留心,总会探听到一些蛛丝马迹。尤其是有一回,臣瞧见吕司业的无意间露出的内衬衣袖乃是上等蜀锦所制,便留了心。虽说有钱也能买到蜀锦,但像那样的光泽,可不是光有钱就能买到的。后来臣查了一下,去岁蜀地上供了五千匹用新工艺织造的蜀锦,其色鲜艳亮丽,拂动间宛如云霞流淌,陛下大悦,赐名‘曙霞’。宫中留存两千匹,东宫五百匹,其他亲王公主各一百匹,还剩下的,则被陛下赏赐给了一些当年有功的大臣,而吕司业并不在其中。”
太子:“又岂知不是别人送给吕司业的呢?可还有更切实的证据?”
卫云章:“……臣的妻子,曾因缘际会与吕司业夫人吃过茶,席上发现吕夫人佩戴的香囊香气甚幽,遂问材料,不料,吕夫人说漏嘴,说是康王妃送的。”
就在王翰长寿宴那天,他和嫂嫂被母亲带出去逛街,路上遇到了吕夫人和另一位夫人。母亲与另一位夫人相熟,便索性也叫上了吕夫人一起去喝茶。席间一直有一股香气萦绕,他下意识吸了吸鼻子,嫂嫂便说,这应该是吕夫人身上香囊的味道。说罢,便夸了吕夫人几句。
吕夫人被夸得飘飘然,嫂嫂又问吕夫人这香料是如何调配的,吕夫人下意识回答:“不是我调的,是康王妃……啊,有一回在香囊店里偶遇康王妃,我闻着她身上好闻,便趁她走了,让店家也帮我配了一个。”
京城虽大,但贵夫人们常去的店铺其实也就那些。吕夫人糊弄得极快,但可惜,听到的人不是崔令宜,而是他卫云章。
“看来皇弟还是意在国子监。”太子幽幽地说。
卫云章:“明年朝廷又要进一批新人,国子监里的学生不在少数。”
一个亲王,却要在科举之前,和国子监的人勾勾搭搭,目的不言而喻。
太子终究还是忍不住叹了一口气:“他就这么想要我的位子。他以为当太子是什么很舒服的事情吗。”
“殿下慎言。”卫云章抬眼,轻声道,“殿下天性仁厚,生来便是太子,本无需去争,可既然有人想争,那殿下,不争便是错。”
顿了一下,见太子不说话,卫云章又道:“臣以为殿下会说,还好我与崔氏结了亲,手里有瑶林书院相抗。”
太子苦笑了一下:“那我岂不是太利欲熏心了些?你与崔氏结亲,乃是父母之命,又非我所迫。卫相一路走来不容易,身后又无族人可靠,只能寻求联姻之机。我却在此时横插一脚,坐享其成,那也太不把你当兄弟了。”
“这便是殿下最大的问题,殿下总是害怕麻烦他人、欠人人情。可殿下是太子啊。”卫云章道,“为君者,把感情放在首位,把利益放在次位,恐怕会陷入危险。”
“所以你帮我,也只是出于好心和道义罢了。”太子长吁一声,“你心里也觉得,我不适合当太子。”
“殿下错了。”卫云章微笑着说。
正说着,远远过来了一个身着盔甲的高大人影。
太子缓慢地眨了一下眼睛,唇角扬起笑意,看着那人影走到跟前,深吸一口气,朝自己行了一礼:“皇兄。”
“皇弟怎么这个时候进宫?”太子抄着手,含笑望着康王。
“京畿边防巡视结束,回来向父皇复命。”康王直起身子,比太子还高了小半个头,微垂着眼看他。许是身上挂着一个军衔虚职,又时常去军营里晃悠,他语速偏快,声音也洪亮有力,与太子的温润平缓完全是两个风格。
“这都快晌午了,你现在过去,恐怕会打扰父皇用膳和午歇。”太子温和地说。
康王笑了一下,身上盔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无妨,我正好可以陪父皇用膳。而且我复命很快,不会耽误太久,不影响父皇午歇。”
他看向太子身边的卫云章:“卫编修今日怎么也在宫中?”
“回殿下的话,臣奉命修撰《文宗经注》,今日陛下召臣前来,就是为了问问修书的进度。”卫云章恭敬回答。
“原来如此,你可要好好替父皇分忧才是。”康王点了点头,“方才见皇兄与你有说有笑,还以为是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的趣事呢。”
“殿下说笑了。陛下上午理政结束,臣正好与太子殿下一同出来,太子殿下因为对《文宗经注》感兴趣,我们便聊了些文章典故上的事。”
宫道这么长,两个人一起从大殿出来,只要不是死敌,那说上几句话,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更何况以卫云章的身份,若是从大殿出来,冷着一张脸不去跟太子问好,那才会引起无端猜测。
毕竟,在外人看来,他二人根本从未有过私交。
康王的目光在他二人之间转了几圈,最终也没说什么,只道:“原来如此。我还要去向父皇复命,便先走一步了。皇兄,告辞。”
他礼节上倒是挑不出错,拱手之后便大步流星地朝兴泰宫走去。
太子回望着他的背影,并未说话。
但卫云章知道他想说什么。
“臣方才的话还未说完。”卫云章轻声开口,“臣从未觉得殿下不适合当太子。臣既然愿意帮殿下,自然是臣觉得值得。殿下只是天性善良仁和,并不是优柔寡断昏庸之徒,若放在民间,当得一句君子之赞。只不过,身为太子,这条路可能会走得有些困难。但是,殿下一直在努力地走,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