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三国之小乔初嫁了(110)

作者: 木红溪 阅读记录

孙策也点点头:“没错,你将自己的情况告知华神医,说不定他能有其他办法压制你体内的蛊毒,免得你毒发眼瞎。”

楚楚抿嘴,笑眯眯道:“若是华神医和张道长真还有其他的办法,那天他们就会告知我了。”

她目光瞟了一眼孙策的手掌,便道:“不过我确实应该写信告知华神医和张道长,这礼数要有的。”

见她答应下来,孙策和周瑜便没有说什么了。

于是三人便继续喝酒,一直喝到了深夜,等翌日楚楚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孙策和周瑜已经拜别了袁术和桥蕤,离开了寿春。

楚楚梳洗之后,也没吃东西,便散步到了昨晚他们三人一起喝酒的亭中,靠在了亭中的柱子上,一言不发的看着莲池的残荷。

幽从道:“女公子,仓管事已经在外面候着,是来送账本的。”

楚楚点点头,便先去见了仓管事。

这三年袁夫人已经将庄子上放权给楚楚管理,楚楚除了弄杂交小麦和杂交水稻之外,便是研究怎么提升土地的肥力。在楚楚的管理下,庄子上产的粮食的产量,经常比预估的产量还要高。

因此除去交给袁夫人的粮食,她手头确实是有粮的。

见了仓管事之后,楚楚便拿了信纸给华佗写了一封信。

写完之后,楚楚又交代了幽从给她找了两个瓷瓶。

幽从多嘴问了一句:“女公子,你要瓷瓶做什么?”

楚楚道:“给人送解药。”

幽从不解:“解药?”

楚楚但笑不语,道:“你只管拿来便是。”

等幽从将瓷瓶拿来之后,楚楚便让幽从退下了,她自己一个人呆在房间里,盯着瓷瓶好一会儿,有些愣神。

其实楚楚怕死又怕痛。

可在这个世道,死亡才是常态,各种痛苦弥漫在所有人的周围。

没有人能够例外,或许她也一样。

想到这里,楚楚回神,便伸手到腰间将卡在腰带上的蝴蝶小刀拿下,刀刃被她用烈酒消毒之后,她就心一横,割破了自己的手掌。

鲜血便瞬间涌了出来,楚楚打开瓷瓶,将手掌握拳,让手掌的鲜血一点点的灌满瓷瓶,直到两个瓷瓶都灌满为止。

她给自己上了药后,便吩咐在门口候着的幽从道:“幽从,去让碧溪叫人将信和这两个瓷瓶,送去给暂住项城的华神医。”

幽从进来,便见到楚楚的手上被包扎好的伤口,这次倒是识趣的没有再问什么。

她将东西拿了便要退出去,楚楚便又吩咐道:“对了,顺便去酒窖选几坛年份长的好酒,一同送去。”

幽从点头:“喏。”

数日后。

项城。

华佗在看见楚楚的信之后,不由和张作抱怨:“瞧瞧这小女娘说的什么,我还以为她脑子还是个聪明的,还知道送两瓶自己的血来,没想到信上却说让我拿她的血来研究研究,能不能制出压制蛊毒的药来。”

张作道:“那你许是不知道,那小桥乃是与我一样,乃是擅易之人,她哪能什么都不知道?”

他吨吨喝着烈酒,脸上潮红,用一副过来人的神情笑言道:“不管小桥说了什么,但是这双方的药引,不也是都送到你这了。”

华佗闻言,也笑了:“这倒是。”

随后他不由感叹了一句:“这辈的年轻人,心思倒是复杂。”

于是便让送信来的人在项城小住几日,便将药制好之后,又让人送了回去。

兴平元年的初冬,寿春早早的就下了雪,天地白茫茫的一片。

作为岭南人,每次下雪楚楚都很激动,即便是寒冬腊月的,也忍不住跑去外面堆雪人。

只是有一个不太妙的消息传来,因为楚楚已经及笄,袁夫人便开始准备给她物色郎婿。

正是梅花绽放的季节,袁夫人便让楚楚从庄子上回桥府,准备参加她舅母冯夫人办的梅花宴。

楚楚顿时吓了一跳,便以带兵剿匪为借口,大冬天的带了百来人出了寿春县。

她想了想,带兵一路跑到了泾县。

在泾县,果然遇到了孙策。

第066章 孙策受伤

彼时天正下着大雪, 前面看不清路,楚楚让众人原地修整,却见到一个黑影缓缓移来。

楚楚站着没动, 心情竟然奇异的平静。

少年郎君穿着黑衣,素白腰带将劲腰勾勒而出, 北风呼啸, 将他的发和衣裳吹得猎猎作响。

楚楚走近他时还闻到了一股浓郁的血腥味,她皱了皱鼻子, 紧张关切地询问:“这么重的血腥味,阿策兄长, 你身上有没有受伤?”

孙策没有回答她这个问题,眉眼含笑:“你怎么在这儿?”

楚楚也没有回答,直接上手去摸, 却在腹部摸到了一丝温热, 她正要看便听见对方一声闷哼。

孙策便搂着她,将整个人的重量放到了她身上,他道:“在泾县中了埋伏, 不小心受点了伤。”

楚楚看着手上的血, 竟然觉得自己浑身都有些哆嗦, 她赶紧道:“我叫人来给你包扎。”

她要走, 对方却死死将她抱住, 道:“如果哪天我要是死了, 你就放干我的血给你制药, 好不好?”

楚楚又急又气:“你胡说什么!”

孙策眷恋的在他脖间深吸一口气,感觉到她身体的温度, 轻笑一声:“我说真的。”

楚楚便不理他了,转头吩咐人扎营, 点燃火堆,去烧一些热水。

吩咐完她才对着孙策没好气道:“要是你快要死了,我就不让你保管雄蛊了。”

孙策闷笑:“那得你自己取回去。”

现在蛊虫在他体内,取回去那可是要同房有夫妻之实才行。

上一篇: 清(重生) 下一篇: 若有斯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