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之小乔初嫁了(58)
到了秋天来临,秋蝗出来了,便有人按照官府张贴出来关于蝗虫若虫的画像寻到了它们聚集的地方。
那些人经过一月的观察之后,便都老老实实的承认,蝗虫的来历确实是被一个小孩给破译了。
华佗因研制出杀虫剂,神医之名,也更广为流传。
蝗虫能被天下诸侯治理,即便之后再有蝗虫成灾,想来也不会是历史上记载那样的连年蝗灾。
楚楚在亭中纳凉,她得了声望,也为百姓提前治理了即将带来的可怖蝗灾,这就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而时间已经来到了八月下旬。
华佗因为已经研究出了杀虫剂,于是与楚楚告别。
此事因提高了袁桥两家的声望,袁夫人对此十分高兴,便送了华佗很多东西感谢他,华佗亦没有扭捏,全都收下了,又因觉得楚楚合她眼缘,于是给她送了不少治伤的药和防身的毒药。
八月三十日,一切准备就绪了,董卓再次提及废帝之事,被卢植当众驳斥,董卓想杀他,被众人劝说了作罢,卢植便弃官离开了洛阳,董卓便让丁宫做了尚书的位置。
其实董卓对袁术很是不满了,对方却跑去了南阳,本想杀孙策和桥蕤之女泄愤,派去的人却都尸骨无存。
他心中恼恨至极,却暂时对袁术无可奈何。
当年董卓曾是汝南袁隗的手下,如今袁隗在朝堂上贵为太傅,袁基袁绍也在洛阳,想要废帝之事顺利,还要暂时拉拢三人,于是便没有大开杀戒。
此时的他也怕杀了汝南袁氏之人,被袁术以报血仇为由举兵进洛阳,横生变故。
当天,董卓也问袁绍的意见,袁绍推脱说要问过袁隗的意思,董卓放过了他,当晚袁绍便弃官逃离了洛阳。
太傅袁隗和太仆袁基已经将亲眷送离了洛阳,不愿汝南袁氏全部都远离政治中心,便留在了洛阳。
中平六年,九月一日,仅仅做了不到五个月帝位的刘辨被废为弘农王,陈留王刘协登基为帝。
天下震动。
楚楚吃着新研制出的冰棍,得知天下易主的消息,脸上露出了一个淡淡的嗤笑。
第038章 初平二年
蝗灾尚可治理, 人祸却难以避免。
董卓废帝,实为寒天下士人之心,诸侯纷纷开始谋划起兵勤王。
于是在初平元年, 各路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分几路起兵伐董。
此次阵势声势浩大, 看上去是为大义, 可是各诸侯心中各有自己的小九九,因此并不尽心出力。
到了最后, 与董卓正面交锋的,唯有孙坚一人罢了, 各路诸侯则是演变成了相互攻伐,相互争夺地盘。
人心最是难测。
政治博弈总是伴随着流血牺牲,这上位者的意志体现, 下位者只能顺从。
于是, 从董卓废帝开始,这一场以天下人为棋的棋局已经开始。
而自从楚楚决定治理蝗虫来提升自己的声望开始,她便是主动入了这棋局之人, 成了局中人。
不过以她目前的年龄, 加上她手上并无实际权力, 因此天下的纷争乱世楚楚无法插手, 只能看着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
既然入了这一局, 楚楚断然不会让自己轻易出局。
她只有在自己身上加重砝码包装自己, 才能在将来不成为一颗废棋, 不至于成为男人争权夺利的战利品。
有一句话叫做“民为水,水能载舟, 也能覆舟。”
而楚楚,需要这水将她托举起来, 让民心为她所用。
因此她的目光很快从政治层面剥离,再次回到了底层百姓之中去。
东汉末年频发蝗灾,最严重的也就是初平元年到建安三年,之后平均五年就有一次蝗灾,因此蝗虫的治理,一定程度上,会减少蝗灾的发生导致粮食减产或者颗粒无收,对于天下百姓而言,自然是一件好事。
可是即便这样,底层的百姓也是吃不饱的,更何况没有蝗灾,还有旱灾,以及越加繁重的赋税。
因此楚楚就是琢磨着,或许应该想办法让粮食得到增产。
粮食一旦得到增产,不管上位者如何制定征收的赋税比例,总归是能让百姓果腹的。
不过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搞杂交水稻,或者选育良种,也需要时间,三两年的时间也搞不出来,运气不好,或许十年八年也搞不出来,这就白费力气了。
楚楚只能将目光看向这个时代现有的粮食作物上,看看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这个时代主粮还是黍,它耐旱耐寒,生长周期短,口感软硬,最高能亩产十石,因此很得百姓的喜爱。
而稻喜水,不喜旱,且产量低,只在南方种植,只有贵族才吃得起。
豆子作为主粮,亩产在三四石左右,但不能连续在同一土地种植,长期服用会导致轻微中毒。
小麦耐旱耐寒,生长周期也短,最高亩产可达二十石以上,但此时的人们一般不会将小麦脱壳,而是直接蒸煮成麦饭吃,口感不好,还不易消化,百姓一般将其视为毒粮,只将其作为备用粮储存,万不得已不会去吃,因此小麦种植率不高。
单从粮食的产量而言,楚楚的目光,将其放在了小麦身上。
小麦耐寒耐旱,亩产还是黍的近两倍,若是小麦在民间的种植率上涨,便也能达到让粮食增产的目的。
百姓不爱种植小麦的原因,不过是面食的吃法并没有普及到民间,百姓只会将麦子煮成麦饭,因此即便小麦的产量高,百姓也不爱种植。
若是能将用小麦做成面食食用的方法普及,那么凭借着小麦比黍高一倍的亩产,自然会有更多人的选择种植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