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摊牌了,我明天登基(207)

作者: 你的雕鸽 阅读记录

只有两篇多少有些寒酸,所以他是想着等《三字经》修改好了,正式发行之后,再选一些比较合适的文章,一起作为必读篇目,昭告天下。

就像是陆执安说的那个什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六十四首》这种形式的。

他们也不是不能搞上一本。

这年头小孩子的启蒙一向都是关注缺失的区域,如果不是陆执安为济民书院备课的时候搞出来这么一手,陆远平也不会发觉《蒙书》与《弟子规》和《三字经》这种读物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陆远平认为《蒙书》不如后两者,而是他确实能够感觉得到,这两篇文章在启蒙方面的确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

也是因为它们,陆远平才会动了弄个启蒙读物合集的心思。

再加上昭告天下的手段,这个合集也会快速地传播开来,对他来说也是有利的。

陆远平都已经想好了,到时候是肯定要把陆执安的名字也给放到制作名单中的。

他不好意思冒领别人的作品,那当个整理者总是可以的吧?虽然没有自己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那么得人心,但也能起到一些作用。

可惜,陆执安的文章要不就是平平无奇,要不就像是他提出羊毛贸易的那篇文章一样惊人,没有一个能拿出去展示的。

迄今为止,陆远平想要炫耀儿子的心思也就只能在葫芦娃们面前而已,如今也才多加了一个梅永言。

他早就想让天下人知道他儿子很棒了。

唔……等到兵不血刃地收拾了戎庭,也不是不能公开一下。

虽然陆执安说这策略是从梦中学来的,可学以致用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事情。

而且羊毛贸易的计划确实是陆执安拟定的没错,这本就该是他得的荣耀。

第81章 治河

陆远平这边的动静暂时还没有引起太多 人的关注。

尤其是过了没有两天,先后从兰州和濮州传来的好消息,吸引了满朝上下大部分人的注意力。

冬春之交的凌汛确确实实发生了,好在兰州如今的刺史已经有多年的经验,所以算得上是有惊无险,水泥甚至都还没有派上用场。

而濮州因为位置更靠东边一些,凌汛到来的时间也晚一些,在凌汛到来之前,赵家梁一到濮州就立刻展开了工作,这个时候也顾不上浪费不浪费了,首先就是在原有的堤坝外侧进行水泥加固。

毕竟如今的时间已经不足以让他们用普通修筑堤坝的方式来重新修筑大坝,所以也就只能先这样一步步地来。

也幸好有赵家梁这加急加固的决定。

正如朝中官员们所担忧的那样,今年黄河的水量明显要比前些年更大一些,这也就导致了,今年的凌汛现象也格外的严重,从上游涌向下游的水量也是格外的汹涌。

赵家梁以及濮州官员们递上来的折子说,最险的时候,黄河水位距离河堤顶部仅仅只有半丈高度。

这样的高度差,是一个稍微大一点点的浪头都能打出堤坝的程度了。

好在河堤还是撑住了这一波的冲击,没有真的让黄河在濮州决堤。

但这也仅仅只是暂时解决了问题,毕竟现在也才六月初,真正的汛期即将到来。

濮州修补堤坝的工作一直都在继续,到了地方之后,赵家梁才发现过去这些年黄河没有在濮州决堤真的已经是得天之幸。

也不知道那些年里朝廷拨下来的银款都到哪里去了,竟然能让河堤破败至此。

如果不是水泥起效足够快,他还真不一定能守得住这濮州的大堤。

而黄河一旦在濮州决口,接下来就将会是无数平原被黄河水淹没。

黄河水量一向不小,而且含有大量的泥沙,决堤之后破坏的不仅仅是堤坝,还有所有被水漫过区域的田地、房屋,百姓们不仅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还要面对缺衣少食、没有容身之处的困境。

且,洪水过后容易出现疫病,疫病的传播又会危及更多的人,进而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

这一切都是从一段河堤决口开始的。

这也是为什么陆远平和陆执安都对于治河这件事如此重视的原因。

当知道赵家梁抵达濮州时候河堤的状况时,陆远平就收回了看折子的视线,面色黑沉地吩咐何书。

“去把过去十年里负责治河之人的名单都给朕找出来,叫到御书房来。”

何书垂眼应是,心知,这是要秋后算账了。

他自小在宫中长大,可太清楚陛下登基前的十年,宫中是如何的混乱了,前朝后宫几乎没有任何的阻碍,消息漏成筛子,对于一些内幕多少也能猜到一些。

治河这种差事一直都被一些人看做是肥差,从中不知道捞了多少的油水,还有不少被用到了夺嫡上,那河堤是什么情况……想想也能猜到几分了。

何书在心里过了一遍这些年来的治河消息,心中稍稍安稳了几分。

这十年里每年都有人参与治河,其中名头最大的就是如今的太子太师蔺晖文,但是蔺太师能当上这个太师,那是经过陛下仔细排查的,想来不会有什么问题。

而剩下的几个人,不是已经在政斗中败亡,就是现在在一些不是特别重要的位置上,当然,这里的不是特别重要,指的是他们没有一个人在陆远平心中的可用人才名单之中。

如果是被陛下认为可用的人在治河这件事上不干净了,何书他们这些在御前的人接下来的日子都不会太好过。

毕竟这相当于是被人背后捅了一刀,任谁都不会开心。

上一篇: 摆烂殿下的冲喜上将军 下一篇: 六州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