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着未来男友的马甲种田(215)
他漫不经心地转了转手里的茶杯,不知道想到了什么,面上的笑意陡然加深,笑容怎么看都有点不正派。
……
这段时间的京城,街头巷尾突然多了一群挑着担子,沿街叫卖“收购杜仲胶鞋底,以旧换新”的货郎。
虽说杜仲胶底的靴子结实,但也架不住人们一整个秋冬都往死里地折腾那一双鞋子。
风里来雨里去,又是爬上又是跑马的。再耐磨的靴子也禁不住这么折腾啊。
再加上现在这个年代,人们涉足的地方也没有后世那般,不是地砖光滑、明亮可鉴的室内,就是平坦开阔的柏油马路。出行稍微去远一点地方就有各种交通工具代步。
这个年代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可比后世要费鞋得多。
于是这一整个冬天下来,那些年轻活泼、好动爱玩的郎君家里,都多了几双花纹几乎被磨平的靴子。
而且天气渐暖,眼看这些缝了动物皮毛的厚靴子已经不太实用了,众人也就开始琢磨这些旧鞋子的去处。那些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的货郎们,就是瞅准了其中的商机。
全部扔掉似乎有些浪费,况且这些靴子当初也花了他们不少费用。鞋面拆下来,第二年冬天换双新胶底还能接着穿。
但磨损过度的旧鞋底对他们来说就没什么用处了。
那些货郎瞄上的就是这些别人不要的旧鞋底。别看它们现在一副又破又旧的模样,但在商贩们眼里,这些旧鞋底都是有大用处的。
像那损坏程度比较低的,稍微往平修整一下,再重新印上防滑的花样,就能以低价售卖给不太富裕的人家。
而那些磨损程度比较高,甚至都磨出一个透光的窟窿的,就不能重新做成鞋底了。但把磨破的地方裁掉,剩余的部分切割成合适的大小,还能用来修补车胎。
剪掉的部分没人要,收购胶底的货郎们凑够几片,把它们拼接在一起,带回家用来填门缝、窗户缝。在门窗有缝隙的地方薄薄贴一圈,外面的风雨一点都别想漏到家里来。
那叫一个物尽其用啊。
第 104 章
“阿兄, 你真的想好了吗?”林场外一间不大的屋子里,一个年轻男人正焦虑地来回踱着步子。
“咱们家起码从太公那一辈,就一直在东山州打拼, 即使日子再穷, 太公他们都没想过离开这里, 现在日子好过了,你反而要举家搬离东山州。这到底是哪门子的道理?”
与嘴上不停的他形成鲜明对比的, 是一旁侧身坐在榻边始终沉默不语的男人。
“阿兄, 你好歹说句话啊?”男人忿忿不平地一挥胳膊。
“你先别在屋子里转圈了,绕得我头晕。”
男人沉默半晌就蹦出这么一句无关痛痒的话。闻言,地上站着的年轻男人情绪更加激动。
他在自己阿兄面前站定,好几次抬手,似乎是想要指着面前的人说些什么。但最后还是徒然地垂下胳膊, 用力坐到床榻的另一边, 拿起桌上的茶盏, 泄愤似的往自己口中灌了几大口。
刚刚一股脑说了那么多话, 他哥听没听进去先按下不表,倒是把自己喉咙给干得够呛。
“阿兄, 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啊?”男人放下空了的茶碗,无奈地拍了两下桌子,“甭管我说的到底有没有道理,你好歹给我个反应呢?”
男人这才缓缓转过身子,直起腰, 把刚刚一直撑着膝盖的手肘架到桌子上,正面与自己兄弟对上, 沉默片刻后才道:“我只是觉得……这说不定是个机会。”
男人压低的声音说不清是对焦急的兄弟的解释,还是劝服自己的自言自语, 总之听到这句话的年轻男人,面上的焦虑似乎散去一些,“说不定?意思是阿兄你现在也没把握?”
对面的男人摇了摇头,只有两个人的小屋又一次陷入了沉默。
直到许久后才响起弟弟的声音,只是不论谁都能听出来,弟弟这次的声音明显比刚才沉重了许多,“这事儿整个林场除了咱俩,还有谁知道?”
“我也不清楚。”男人再一次摇头,话毕又补充道:“其它厂区我不知道,但整个木匠坊,除了我和徐寿以外,应该没人知道了。”
即使是把木匠坊的木匠全部加在一起,那数量两只手也数得过来。当然木匠坊初次组建的时候,里面的木匠肯定比现在的人手要多得多。
大家最开始的工作是替谢虞琛制作引水的筒车。原本众人以为筒车全部建造完之后他们就各回各家,没想到后来谢虞琛又以每月几百文的工钱,把大部分人都留在了作坊里。
之后的工作就比较复杂了,除了要替林场制作各种工具以外,谢虞琛隔三差五就会派人送来的图纸,上面的东西也成为了众人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再往后,林场的生产走向正轨,他们这些工匠也被安排了一场考核。
考核的内容很是特别。众人原本以为,按照他们平常的工作内容,这场考核大概率是谢虞琛或是其他人给他们一张或几张图纸。
然后要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图纸上面绘的器具,制作器具需要的时间或者是最后成品的质量作为考核的标准,以此来区分众人的技艺。
没想到技艺是要考核的,但却不是由别人把设计好的图纸交给他们,而是要他们按照谢虞琛的要求,自己动手设计出一件符合要求的器具。
本以为是考验他们手上的功夫,结果到场之后却是要考验众人的脑子。许多人当场就懵了。
若是考验他们的木匠手艺,众人自然是不怵的。他们当初能被谢虞琛花高价聘用,本身就说明他们的技术都相当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