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披着未来男友的马甲种田(244)

作者: 银河变奏 阅读记录

第 114 章

如果没有私盐案, 他可能不会亲眼目睹东山州的那场水患,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不会知道在被地方豪强把持的石场里,普通百姓受到那样恶劣的对待。

也许就不会昼夜不舍地研究杜仲胶的制法, 不会开办书院, 不会有这张将近十万字的计划案。

世家把持着朝政, 垄断的问题已是沉疴已久。从前朝到今日,几代开国帝王都是典型的贵族门阀出身。建国之后, 为了稳固统治, 也为了尽快能安定下来,对于这些世家高门自然是尽可能地拉拢和友善。

但世家权大又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弊病。削弱世家的权势,一直是历代皇帝都想做的事情。

当今即位时还不到十岁,册立这么小的孩子为帝,虽然对这些事大家都是讳莫如深, 只字不提, 但多半也能猜到经历了什么。

元后逝世后, 无论朝臣如何上表请奏, 先帝都始终不肯再立新后,乃至后位空悬近十年。即位的幼帝生母出身不显, 虽然最大限度的防止了世家通过外戚把持朝政的可能。

但毕竟是稚子孩童。册立太子的那几天,许多人晚上做梦都是笑着的,都做着架空幼帝、监国摄政的美梦。

只是没过多久,先帝便又下诏,命乌菏入东宫教导太子。

先帝对门阀世族群体多了几分无奈的宽和, 但乌菏却是一点不肯容忍的。

等到先帝驾崩,乌菏执掌大权, 行事作风又极为霸道强硬,再加上金甲军, 竟然生生抑制住了南诏自建朝以来就有的世家把控朝政的风气。

谢虞琛对这位即位近三十年,一直以仁善着称的先帝一直极为好奇,他曾在私底下无乌菏闲聊时试探性地问过几句,问他先帝是否真的像传闻中说的那样仁善。

乌菏倒也没有刻意避讳,他先是点了点头,但紧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

“先帝在时,宫中那些出身高门的嫔妃,无论位分高低,都无一曾诞下皇子……”

一句话说得谢虞琛后脊背发凉。

相比起不知道是真仁善还是假慈悲的先帝,乌菏的行事作风就要直接,也狠辣得多。

新帝即位后不久,他就以铁血手段处理了一批图谋不轨的大臣,震慑住了一直以来虎视眈眈的几个世家。

也难怪乌菏的名声在整个南诏都不太好,一直都和“暴虐”“残暴”一类的词挂钩。这其中固然有他肃清朝堂、手段狠辣的缘故,但更多还是因为触犯到了世家的利益。

仅私盐一案,就拔掉了在绥桐盘踞多年的赵、辛两个世家。与掌握话语权舆论的世家作对,名声能有个好才是见鬼了。

私盐一案,乌菏不仅是杀鸡儆猴,处理了一批贪官以儆效尤。同时也清扫出一大批空缺的职位来。等到风波平息之后,可以想象,新上任的那些官吏和原本的利益集团一定是相对立的。

当初在考虑盐运使等一系列盐课官员的任命问题上,谢虞琛就曾在给乌菏的信中,第一次提到了和科举考核有关的内容。

用考试的手段选拔官员的方法,并不是谢虞琛的创新,而是一直就存在着。

官员选拔的最后一关,就是策试。

策试的成绩分为几个等级,但只有最末端成绩不合格的,才会取消资格,不予授官。

只要成绩不是差得太离奇,一般不会在这一关上筛人。

这个方法虽然能防止一部分不学无术的人担任官职,但在选材录用上,依旧是集中在上品士族之间的选拔。布衣平民几乎没有被举荐考核的可能。

但在谢虞琛给乌菏信里的提议里,却是建议乌菏从选官开始的第一步就用考试的办法进行。

盐运司的官员虽然有举荐的权力,但如果他们推举的官员在考核中不合格,也要相应地追究他们失察之罪。

之后乌菏不止一次询问过谢虞琛,关于他信中提过的选拔方法,有没有更详尽的举措。也就是在那时,谢虞琛萌生了推行科举制的想法。

后来在潼州等地创办的杜仲书院,不论出身门第选拔入学,组织各科考试,依照成绩授予职位。

……都是对于科举制的一次试运行。

这次他踏进京城的土地上,带来的是经过后世千百年时间完善、验证通过的,一整套的科举制度。

既然命运让他转生于这个时代,他总要做些什么才无愧于重生一次的机会。虽然受生产力和各项条件的制约,他能做的事情有限。

但哪怕是一点点的不一样,放到整个世界身上,都会产生足以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举制任人唯贤,在发展的初期,那些寒门学子绝对比不上受过数十年良好教育的世族子弟。

横在世家与普通人之间的那面颠扑不破的墙壁,也许只是被打破了一个口子。

但只要有这个口子的存在,那这面墙壁就永远会有被推倒的可能。

*

刚入京城,景色立马便与别地不同,入目都是一片繁华景象。

街上人声喧闹,时不时匆匆跑过几辆载着客的人力车。

马车辚辚向城内驶去,谢虞琛抬起车帘看到经过的人力车,顿时就愣了一下——

若不是来往行人的衣着不对,他还以为回到了剧组搭的民国场景。

谢虞琛收回脑袋,坐在对面的乌菏笑着打趣了他一句,又说起了正事。

赶在年节前,宫中要举行一场祭典。之后不论宫中还是官府,就都要封印休假了。

现在距离祭典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个时间说长也不长,如果他们想在明年夏天前将科举制推行下去的话,这一个月的时间还是有些紧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