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不良帝后(437)+番外

作者: 水上尘 阅读记录

礼法上不能越界。

李昭只认得这里的一个人,就是兴献王杨厚熜,因为老兴献王已经死了,现在他是王爷,历史上杨厚照死的时候没有过继任何孩子,兄死弟及,所以杨廷和挑选的继承人是杨厚熜。

为什么会挑选杨厚熜,因为本朝的文官和唐汉时期不同,他们就是彻彻底底的文官,参政议政可以,根本不可能谋反——历代谋反的人,得有兵,光有兵还不行,还要威望,功高震主那种,为民族和百姓立过大功,也就是必须打过仗。

文官信封孔孟之道,谋反首先名声就坏了,是没人会拥护的,杨廷和那些谋反之心,但是必须大权独揽,所以不能挑选小孩子,但是大人都不好控制。

杨厚熜的封地很小,又是农村,杨廷和以为他没什么见识,所以就选他了。

没想到,如果说杨厚照只是不听话,那么杨厚熜是十分精明的不听话,杨廷和看错了人,下场很惨。

不过虽然是杨厚熜最后继承了杨厚照的皇位,但是说起来,那已经不是杨厚照的皇位了,因为杨厚照已经死了嘛,也不是人家杨厚熜抢来的,夺来的,是名正言顺正儿八经的继承,李昭对杨厚熜倒是没什么恨意。

就是讨厌这小子修道,人一旦有爱好,就有弱点,杨厚熜修道要钱的,要盖塔,祭祀,炼丹,养道士……

看似要不多少钱,但是架不住人多,人多的时候你贪一点,我贪一点,大家都来分羹,杨厚熜可能自己觉得没花多少钱,但是打着为了给他花钱的旗号,养了一大批贪官,根子上烂了。

再说风气,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有人看到了皇上的这个爱好,就拼命想办法讨好皇上,大臣们投其所好,就出了一批谄媚之人,这是总的来说,杨厚熜的缺点。

但不能一棒子打死人,其实杨厚熜也有他的优点,他聪明,远离宦官,重用文官治国,张居正海瑞等人都是他手下的大臣,是他死了才留给了他儿子,他儿子留给了孙子,所以对于国家大事上,杨厚熜并没有耽误,平西抗倭,也是有功劳的。

国家是制度上烂了,每年那些藩王逃避的税收,其实够杨厚熜修好几辈子道了,所以杨厚熜即便是不修道,制度不改,国家也是那样。

很多人说王朝真正是亡于万历,亡于嘉靖,亡与天顺……其实明明就是亡于太祖,亡在科举福利,亡于天下富人皆不纳税,穷人不足天下一半的财产,要纳天下人之税,在立国之初,就注定王朝会灭亡。

所以别说杨厚熜,就是更厉害的人,不管是谁,不更改这个制度,都挽救不了王朝灭亡的宿命。

故而李昭对杨厚熜没有什么偏心,这次要打击的主要目标也不是杨厚熜,倒是申懿王杨右凯和庄王是她的大目标。

申懿王是宪宗最小的儿子,也就是杨厚照的叔叔,但是比杨厚照小一岁,因为最小,皇帝疼小儿子,封地在江浙最富裕的地方,土地万顷是快肥肉。

庄王则是仁宗时的封号,跟杨厚照已经出了五服了,封地在两湖,都是鱼米之乡,非常的有钱,土地比申懿王还多。

如果拿这两个先开刀,剩下的宗室就会有忌讳,不敢继续土地兼并。

然后把宗室继承制度更改为降级继承,也就是亲王的儿子再继承爵位的时候,就是郡王爵,郡王的儿子再继承爵位的时候,就是公侯爵,爵位只有一个儿子能继承,其他的全部只能分财产不得继承爵位,但是可以科举,这样王爵就不再会增加,慢慢减少。

王琼担心杨厚照一个亲人都没有,所以不能把宗室一网打尽,温水煮青蛙慢慢来,这样宗室就不敢真的把皇上抛下,因为他们还有利益,也不会因为动作太大让他们反抗。

李昭对杨厚照说出自己的想法:“您的这份家谱上的人虽然更有继承权,但是不是咱们的目标,咱们的目标在这个家谱之外,所以还得扩撒消息,让所有宗室都觉得有希望,让他们全部跳出来。”

杨厚照道:“这好办,十五的时候你把所有有小孩子的王妃都到清宁宫来,给人一种你要收养孩子的错觉,虽然礼法上要血缘更近的宗亲好继承,但是咱们就说年纪太大养不熟,大臣们也会考虑这一点,所有只要有不懂事小孩子的宗亲,都会有想法,就不怕他们置身事外。

再者,咱们只要抛出去消息,想想所有宗亲都会跃跃欲试,都是太祖的后人,分什么远近呢?咱们什么都不用说,他们自己就会开始选拔了。”

要想脱颖而出,当然要击败对手才行,然后宗室会相互“残杀”,他俩只要看谁赢了就行。

李昭又看了申懿王和庄王的资料,申懿王因为年轻,自己暂时有两个儿子,都是王妃所生,庄王今年五十八岁,他有五个儿子,他的儿子们都和杨厚照同辈,那么就得从他孙子中挑出人选,孙子……那就多了。

而申懿王正是意气奋发的年纪,李昭查过,也有野心,就是没有机会,他应该不会错过这场逐鹿。

庄王这个则是心狠手辣的主,放渠淹没农田,让农民无家可归,最后他圈地,不然他也不会这么富裕了,反正他祖宗没他这么“能干”,如此贪婪不择手段的人,应该不会对皇位没兴趣的。

反正鱼饵下去了,上不上钩得看鱼的了。

李昭将资料合上,在杨厚照脸上点了点:“我们万岁爷越来越聪明了,愿者上钩,就这么办。”

杨厚照看着李昭充满爱慕的小脸,抓着她的手道:“就是委屈你了,本来生不生孩子是咱们俩的事,现在把你推倒风口浪尖,这回全天下都要关注你了。”

本来全天下也都关注,不过是以前不说而已。

李昭道:“万岁爷不觉得委屈臣妾就不委屈。”比起皇后,人家当皇帝的无子更受人诟病。

提到孩子,李昭接着道:“对了,那些瞧病的人中,万岁爷觉得哪个看的好?”

☆、第二百七十九章 找一个大夫

那七个大夫中,有个叫张景瑜的,本来小时候读书很好,是打算科举的,不过父亲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得风寒去世了。

过了两年,他的二弟,又得风寒,又去世了。

又过了一年,他的小妹,全身浮肿,大夫说是风寒,用了解表利尿的药,最后脱大了,亡阳死了。

而他家里,本来就这几口人,几年之间,就只剩下了他母亲和他两个人。

这时候不由得让人怀疑,他们家附近住了个只会看风寒的庸医。

不过这时候他还没有走上学医的道路,是过了半年,他成婚两年的妻子,突然腹痛难忍,又被庸医治死了。

从此后张景瑜才走上了行医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他要和病魔抢人命,替亲人报仇,再有他只剩一个老母亲了,不能再失去母亲,起码不能在母亲生病的时候束手无策——只能依靠别人,而依靠别人其实就是听天由命,这种滋味太不好受了。

所以生活的悲剧和苦难没有压垮张大夫,为了孝道,秉着一颗怜悯的救世之心,张大夫决定自己做个好大夫,救死扶伤,不再让别的家庭和他家一样,承受这些的死别痛苦。

而医道,往往都是孝道和怜悯之心来的,著伤寒论的张仲景,也正是因为家人都得瘟疫死了,所以他要写本书,让后世人都不用跟他一样。

这也是李昭喜欢儒医的原因,他们多数都是因为经历了痛苦,不想别人痛苦才学医的,不是为了赚钱,而且学的也系统。

这七个人中,这个张景瑜医术最高明。

杨厚照道:“他说朕可能有些虚,但是不确定,让朕找一个叫做李时珍的人来看病,说李时珍医术最高明,朕上哪去找李时珍去呀?李时珍是谁呀?”

李时珍,湖北人,父亲李言闻是个名医,曾任太医院院例,但是因为民间对医生不重视,医生过的非常清苦,所以李言闻心疼儿子,就不让儿子学医,李时珍十四岁中了秀才,但是并不热衷科举,对医术很感兴趣,后来就开始跟着李言闻学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