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这个红楼不一般(196)+番外
这位老太太一生坎坷,早年跟着定国公驻守北地,落了一身病,中年又经历几次丧子之痛。
她这一辈子生了四子一女,有三个都先她而去,丈夫和唯一剩下的儿子还在戍守北地,宁王太妃虽不用经历戍边之苦,可她丈夫早早离世,如今只与青灯古佛相伴。
定国公夫人这些年明里暗里不知道哭了多少次,早些年间就把眼睛哭坏了,年纪大了之后更是不如从前,便是人站在她跟前,也只能看见一个模糊的影子了。
“可是恒儿来了,快让外祖母瞧一瞧。”定国公夫人手往旁边摸了摸,便被赵恒一把握住。
赵恒拉了黛玉过来在她跟前坐下,反握住她的手道:“我带外孙媳妇来给您看看。”
定国公夫人面上露出笑意来,又握住黛玉的手,仔细瞧了瞧她。
虽然只看个大致的模样,却还是笑到:“好,好,是个标志的姑娘,瞧着就是个好孩子,也不枉恒儿等了这么些年。”
“给外祖母请安。”黛玉面上露出几分羞意。
“不用多礼。”定国公夫人连忙扶住黛玉,让她在自己身边坐下,问她闺名叫什么,如今多大了,平日里喜欢做什么,读书还是练武。
问到最后一句,便听黛玉轻轻道:“跟着先生读了几本书,这几年也练些拳脚功夫,只当强身健体。”
定国公夫人十分赞同:“女孩子就应该学些防身的功夫,这世道艰难啊。”
老太太已经准备了见面礼,此时又从手上褪下来一个通体碧绿的镯子,黛玉还没反应过来,便套到了她的手上,像是压根没有眼神不好一般。
“这是当年我第一次跟着恒儿外祖父去北地时,他送我的镯子,当年恒儿她母亲十分喜欢,我没舍得给她。”定国公夫人面上现出几分追忆之色。
“这是外祖父送您的,怎能给我?”黛玉听了来历更不肯收了。
定国公夫人却十分坚持:“现在纵然给她,她也不会要了,给了你倒是正好。长者赐不敢辞,你只管收下。”
黛玉便不敢再推辞了。
与老太太说了一会儿话,在赵恒的引导下,黛玉又一一见过几位舅母。
三舅母一直跟着李邺留在北地,其他几位舅母都是寡居,儿子都在北地,女儿也早已经出阁,除了大舅母要管家,其他几位舅母平日里深居简出,不轻易见人,今日是来的最齐全的时候了。
几位舅母都十分和善,黛玉也见到了赵恒口中说的小舅母。
小舅母方氏瞧着年纪四十上下,赵恒说过,定国公府的男丁历来都是征战沙场,高门大户的姑娘如何肯嫁。
前头几位大舅母虽都是出自小门小户,可家中也都让她们读书明理。只方氏是续弦,出身北地的军户,勉强识得几个字罢了。
当年南阳郡主养在定国公府时,正值大舅母在守夫孝,小舅舅刚从北地回来养伤,方氏刚刚进门,定国公夫人精力不济,只能让方氏主持中馈。
可方氏哪管得了这么一大家子,大舅母出了孝后不久,定国公夫人又把管家权交给了大舅母,方氏便与大房有了嫌隙。
小舅母方氏正说起南阳郡主:“前几日见到南阳,她还惦记着老太太,在咱们府里长大的就是不一样。”
见赵恒像是没听见一般,方氏面色一僵,转身斥道:“你们两个像木头一样躲在我身后做什么,还不来见过你表哥和表嫂,一点眼色都不知道。”
黛玉这才看见赵恒的两个表弟躲在方氏身后,他们一个刚刚十六,一个十四,形容都有些瑟缩,身型也不像李家男儿那般魁梧,不似将门之后。
二人上前来见礼后,大房和二房还有两位赵恒的外甥女也上前来请了安。她们二人倒都是大大方方的,脆声谢了黛玉的谢礼。
方氏反观自己两个儿子上不得台面的样子,气不打一处来,只拉垮着脸,吩咐两个儿子道:“你们表嫂出自书香之家,她娘家男丁都是正经的读书人,你们还不跟着学点。”
赵恒眉头一皱,果然见方氏突然拉住黛玉的手:“玉儿,我先前就听说过,你荣国府的那个表哥,就补了个文官的缺。”
坐在上头乐呵呵的定国公老夫人也听出这话不对劲,却不好当着众人的面给方氏没脸,只轻轻咳了一声。
方氏却不知道收敛。
五房的原配没有留下一子半女,方氏进门就生了两个儿子,平日说话声气都比别人大些。小舅舅过世之后,她把两个儿子看得跟眼珠子一般,说什么也不肯让他们去战场上拿命搏前程。
定国公府的男丁成亲之后便要去北地历练,她至今也没替长子相看,一门心思想着让他们二人读书出仕。
可这两位堂弟也不是读书的料子,束修给了不少,也没念出个什么名堂来,方氏只能从其他地方想心思。
“你看看你表弟也不差,今年冬就满十七了。”方氏拉着黛玉的手亲亲热热道。
“方氏!”
方氏十六嫁进定国公府,二十二岁就守寡了,也从未起过再嫁的心思。
定国公夫人怜惜她,虽然觉得她眼皮子浅,平日里也轻易不会说她。
当年方氏管家时贪墨了不少,事后大房查出来,也是定国公夫人私下用嫁妆去填的窟窿,还嘱咐大夫人不能声张出去。
为了留五房的两个孙子在家中,老太太还与定国公吵了一架。其他几个儿媳虽没说什么,心里肯定也有些怪她偏疼五房的。
这还是定国公夫人第一次当着众人面严厉呵斥方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