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助秦始皇安稳天下(266)
今年唐启阳和徐兰出的灯谜难度加大,老头子们和年轻人苦思冥想,还吵起来,热热闹闹。
院子里布置好了天还没有黑,一群人还在竹架前猜灯谜,唐启阳和徐兰拿出乐器,坐下合奏笑傲江湖曲,现在他们合奏更流畅。
其他人听乐声响起,转头看然后走过来落坐,安静听乐声,仿佛置身于豪气的江湖。
唐启阳和徐兰合奏笑傲江湖曲后天黑下来,两人接连合奏花好月圆曲,徐兰哼唱,年纪大的人从乐声中回到年青时。
徐芹从未见过姑姑和姑丈如此,敬佩看着他们,陈雪崇拜看着姑婆和姑爷爷,很多人说他们有高成就又如何,没有后代有什么用,那些人不懂!
花好月圆曲落,唐启阳笑问大家:“谁有兴趣奏一曲?”
信陵君兴致勃勃说:“我和魏韬来,我用琴,魏韬用萧。”
魏韬是信陵君老三家的小孙子,也是他最小的孙子。
“好。”唐启阳笑把萧擦一擦给递给魏韬,陈菽站起来去把姑姑琴送到信陵君前面,回头重新落坐。
信陵君和魏韬合奏笑傲江湖曲,这首曲子从宫中传出,如今已经传得很广,他们合奏很娴熟,一听就知道平时没少练习。
信陵君祖孙合奏后是李方和王羽奏唱鹿鸣,鹿鸣之后是李斯和韩非奏唱采薇,唱到一半嬴政和蒙毅走进来,除了奏唱的两人,其他人站起来行礼,嬴政打手势让大家坐下,在留给他的座位坐下,徐菽让位置给蒙毅坐下,其他人依次移位置。
嬴政在前面拿起一块桂花糕咬一口,看一圈,坐前面都是老头子,心想等自己白发苍苍,身边不知道有谁陪伴,这么一想心里微不舒服。
李斯和韩非奏唱后起来给皇上揖礼:“皇上。”
嬴政微点头:“奏唱不错,坐下吧,下一个谁来?”
大家不好意思,唐启阳笑说:“我们来。”
于是,琴回到徐兰前面,唐启阳拿回萧,奏唱鹿鸣,乐声一般,唱声一般,但是他们脸上很自然。
两人奏唱完李牧和孙子接棒奏唱无衣,这歌无人不会,于是大家一起唱。
无衣一曲之后是陈菽和徐芹奏唱蒹葭。
虽然大家不是专业的,但都能弹唱下来,氛围好。
琴和萧又回到唐启阳和徐兰手里,两人最后合奏笑傲江湖曲,不管居庙堂上的人还是平平小人物,听了都喜欢。
曲尽人散,宾主尽欢。
嬴政离去前派人送老头子们回家。
中秋节过两日,韩信从风溪庄回城,带着他阿母准备的行李。
唐启阳叫韩信过来谈话,把嬴政的话转告给他。
韩信听完后脸上不可置信:“我,练兵?”自己才十七岁,唐君和皇上是不是太看得起自己了?
唐启阳说:“又不是马上让你练兵,去北边军营历练,这几年你又努力学了很多,没有信心吗?”
韩信语气迟疑:“有。”
唐启阳:“怕什么,你尽管去闯,不可违军律和律法。”
韩信脸上变坚定:“好!”
第151章 两季
唐启阳让韩信又留一天,他和王松去风溪庄把荀丹接来,又一天早上,徐兰夫妻和荀丹把韩信送到淳化直道,在此分别。
荀丹看高大的儿子说重复的话:“不用担心我。”这几年儿子的成长她看在眼里,要说儿子去边关她不担心不可能,但是儿子从小便痴迷从军打仗,这是他的必走之路。
道别的话已说过多次,韩信看阿母又看唐君和兰娘子,说一声“我走了”,然后翻身上马又看他们一眼,骑着马离开。
踌躇满志的少年韩信心里没有多少分别的难过,他知道阿母和唐君兰娘子在咸阳会很好,自己将会闯出一番天地。
徐兰和荀丹说:“荀娘子,韩信比较沉稳,骑射和剑术皆不错,不用太担心。”
荀丹点头,和他们道谢:“多谢你们对信儿的培养。”
徐兰坦城和她说:“我们培养他也有私心,大秦出色的将领逐渐老去,崭露头角的没有,得有新生代出色的将领。”
蒙恬和王离的年纪也不小了,两家后人中没有出挑的接班人。
唐君和兰娘子对信儿的期望未免太高,荀丹不安说:“信儿年纪还小。”
唐启阳笑说:“蒙恬还能干十几年,还有其他小将。”军队中也在培养小将,当然不会只指望一个少年。
荀丹放下心。
韩信在路上的时候,在九原郡的蒙恬收到皇上让鹰雷送来的信。
韩信到达九原郡后成为骑兵中的一个普通士兵,每天做普通士兵做的事。
现在正值收稻谷,徐兰三人回到咸阳城直接去风溪庄,请到人足够,他们不需要亲自干活,徐兰带着荀丹做一些黄豆酱,做果脯果干,用糖水煮梨肉和桃肉放进坛子封口,放进地窖等等。
两个庄子种水稻的水田提前放水,现在是干的,唐启阳等收好水稻后安排人用牛和犁翻起来,等土干一些后用牛拉着耙犁碎士,种下冬小麦。
现在两个庄子有足够的肥料,开始每年种两季粮食,等明年秋天收稻谷后徐兰会把一年种两季粮食的详细过程和时间衔接,还有需要的发酵肥写出来,印刷成书发卖。
关中一些地方和上郡一些地方的民众刚种完冬小麦,官府便下多征召民夫的通告,招更多青壮去修直道,男女皆可。
为什么是一些地方不是全部地方呢?因为偏远的地方太远,走到淳化十天,从淳化走到干活的地方五六天,这就去半个月,加上偏远地方的人口少,没必要在那些地方征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