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助秦始皇安稳天下(51)
次日早,唐启阳刚到农场,荆轲便兴致勃勃和他说:“唐兄,听说你剑法高明,我们比一比!”
唐启阳平淡说:“行啊。”
晚一些,唐启阳借用姜弦的剑,用两招便压制住荆轲,令他没有还手的余地。
荆轲轻易被打败并没有感到耻辱,眼里放光,跟唐启阳请求:“你收我做弟子吧!”
唐启阳说:“我不收弟子!”收弟子还要为弟子劳心劳力,自找麻烦!
而且,这小子在历史上刺杀政儿,虽然还没发生,以后也许不会发生,但他就是偏心。
荆轲失望。
唐启阳念头一转说:“我可以偶尔指点你剑法。”
荆轲脸上转晴,双手抱拳:“多谢唐兄!”
唐启阳和他说:“好好干活,不然扣工钱。”
荆轲:“好。”随后开启打工生涯。
徐兰有了时间便隔两天进山采药,在山谷采药的时候顺便催生一些牧草种子,撒在山谷里,也许明年山谷里野兔增多。
有时带孩子们外围教他们药材知识,顺便教他们在野外生存的知识,孩子们很用心学。
唐启阳抽时间进城取回定做的两个大铁锅,安放在砌好的大灶上刚刚好,水池里的竹子已经泡够三个月,他把水放掉后放清水冲洗竹捆,带人将竹捆捞起搬到棚子下,把竹子截成约半米长的小段,再捆成小捆。
两个新大铁锅装水,下面垫着竹子,放上提前准备圆木瓮,将竹捆摞在里面,摞两层盖上木头盖子,下面升火,蒸煮竹子,煮一天后将小竹捆搬去小溪里泡着。
做这事很费功夫和柴火,唐启阳带人准备的柴火堪堪够用,他原本打算继续去砍一批竹子来泡,见做起来实在麻烦放弃了。
其他人不解,竹子已经泡三个月,为什么蒸煮后还要继续泡?
陆径直接问唐启阳:“竹子已经泡三个月,为什么还要泡?”
唐启阳满脸无奈回答:“我也没办法跟你解释为什么,直觉觉得继续泡更好,要不然这样,你们现在就拿两捆竹子去试做,看做出来的纸是什么样的。”
富有研究精神的墨家人闻言马上拿两捆竹子去做纸。
为了以后做纸方便,唐启阳安排卫松他们凿碾纸的大石盘和大石滚,为方便烘干纸,砌了一个长十米的暖墙,用细泥和过滤过的石灰加粟米汤调成浆抹两面墙,抹得很细腻。
抄纸帘也变成宽六十公分,长一米二的规格。
两天后,卫松他们抄好了纸,揭出纸张贴在墙上,用大毛刷一扫就行。
卫松扫一张纸后沉思,所有用具他们都是按着唐启阳提议做的,事实证明他提议做的东西都是有用而且很实用,他好像对做竹纸所有环节了然于胸。
太奇怪了!
第31章 想学
卫松心里虽然疑惑但并没有问唐启阳,因为他知道问了也得不到明确的答案。
李方对用竹制纸很感兴趣,下午给石五个上完课便带他们来到农场制纸的地方,他们来的时候刚好第一批竹纸烘干,于是一起揭下纸张。
纸是浅黄色,跟用麻皮和树皮,桑皮做的颜色不一样,手摸的质感也不一样。
陈菽摸着纸和老师说:“老师,这纸比之前的都好。”
李方和他说:“要试写后再出结论。”
陈菽脸上惭愧:“学生知错。”
李方:“下回不再犯就好。”
陈菽应声:“是!”
山在不远处听着头皮发紧,先生对陈菽很严格,要求很高,自己可受不了,以前自己还羡慕过陈菽能拜先生为师。
唐启阳揭下一张纸用手摸和揉一下,比麻纸好一点,在竹纸中是属于比较差的一种,跟他们上辈子去富阳旅游的时候参观过的纸厂制的竹纸差远了,当然现在的工艺和竹子的品种也一般,不能比。
陆径揭下几张纸后高兴和唐启阳说:“阳,做出的纸很好,竹子不用再泡了。”
唐启阳笑说:“也许再泡一个月能制出更好的纸,不管什么工艺都是在不断试验中进步的,是吧?”
这个道理墨家人再明白不过,他们点头承认。
唐启阳苦恼和他们说:“有件事我琢磨许久,农场吃饭的人多,每天需要不少面粉和豆面,麦子去麦麸和磨成面都需要太多人力,我就想着能不能用水力转动磨盘碾麦和磨面,但想不出具体的办法,你们和我一起想想。”
舂麦和磨面实在太费人力,也很辛苦,还是把水石磨折腾出来。
卫松和唐启阳相处时间久了受到影响,对改良农具和工具很有兴趣,如果能用水力磨面,那将非常有意义,于是说:“我没有想过水力问题,墨家曾有人研究过使用水力,但没有研究出来,我琢磨琢磨。”
宋秉脸上不赞成,其他人在思索。
唐启阳微笑说:“那就一起想,不用急。”
卫松点头,之前没有人研究出来,这事不容易,先做手里的活。
在场的其他人对新做出的竹纸更有兴趣,当场磨墨在小凳子上写字试新纸,果然比麻纸和桑皮纸,树皮纸好用。
随后卫松他们继续烘干纸,其他人散去,唐启阳带孩子们去练习骑马。
李方不紧不慢走到稻田边,田里的水稻有高有低,参差不齐,青色饱满的稻穗弯腰,比较高禾稻的稻穗明显比矮禾稻的稻穗长一个指节。
阳买到的种子不一样,据说楚国种的稻谷亩产半石,看田里稻穗的模样亩产能有一石,整整增一倍!
除了增肥有效果还有其他原因吗?
李方看向水里,几个月前稻还是禾苗的时候兰娘子捞不少小鱼倒进去,也许还跟这个有关,唐启阳和兰娘子身上充满迷团,他感觉自己如果不离开,以后还会见识更多,看一圈后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