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直播历代王朝开国难度对比与后续(315)
于是他打算来年征发三十万大军一举灭国,为了保证运兵运粮,海山作战,于是在较为富庶的剑南道打造船舶,“舰大者或长百尺,其广半之”,打造好的船可以沿着长江而下,入海后驶往莱州集合。
太宗皇帝雄心勃勃,一鼓作气。
然而同年七月,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病重。
太宗皇帝送别了一茬又一茬当年跟随着他的开国老臣们,这一次他即将送别这一位为大唐奉献一生的宰相。】
房玄龄:……
方才他才偷偷扫过一眼当今陛下,他心里私以为二次东征高句丽又没有完成战略目标很有可能是陛下病重,毕竟天幕说过,陛下是在贞观二十三年病逝。
没想到……死的是他自己啊,他走在了陛下的前面……
太宗闻言一顿,两眼瞬间一红,为何总是叫他的猛将良相都走在他的前头……
“房卿……”太宗皇帝欲语泪先流。
房玄龄叹了一口气,“人固有一死,臣自然也不例外,臣能在死前看到突厥灭亡,高句丽被重创,大唐一片盛世安稳,已经非常满足了。”
死于贞观四年的杜如晦:……
太宗声色低沉,“房卿是比朕豁达。”
房玄龄无声一笑,“臣到底比陛下长了九岁。”
【房玄龄在人生弥留之际心中唯一放不下的便是东征高句丽,于是他给太宗皇帝上了人生中最后一道奏疏。
奏疏中道,高句丽向来是边夷贱类,自古以来对待他们就像对待鱼鳖牲畜一样,不必过分严苛。
陛下每判决一个死刑都应该反复核实认真对待,这是仁爱的表现,可如今却驱使无罪的士卒去辽东送死,难道他们的性命不足以怜悯吗?
假如高句骊违背了臣子的礼节,或者残害百姓,或者侵扰内地成为中原的祸患,这三条满足了一条,陛下您都可以发兵围剿他们,哪怕每天杀掉他们一万人都不用感到惭愧。
如今三条都没有满足,白白地耗费了民力,得到的远远小于失去的,希望陛下给高句丽改过自新的机会,烧点战船、停止募兵,天下自会安定,我也就死而无憾了。】
【关于房玄龄死前的这一则奏疏,就……实在很难评价啊!
到底是要夸他仁义呢,还是要说他格局小了……
但也不是说他完全不对,正常来说的话,如果大唐与高句丽相安无事,井水不犯河水,那我们出于大国风范确实不应该率先征讨别人的国家,破坏和平安稳,毕竟打起仗来,大唐军队决不可能毫无伤亡。
但问题是……高句丽是头狼啊,中原一旦处于弱势,这头狼就会扑上来撕下中原一块肉。
高句丽,狼子野心,路人皆知,现在的“残忍扩张”便是为了后世子孙的享福,而且后世子孙……也是有那等不争气的,搞不好现在不除,以后就得被压着打啊!!
这几千年来,也就出了这么一个唐太宗,你让他不除,以后谁来除掉……这后世的皇帝不好说不好说啊!!
所以,房玄龄,你糊涂啊!!高句丽不除,后患无穷,还要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呵……狗是改不了吃屎的。
不过,其实很有可能是房玄龄死前实在害怕太宗又再次亲征,他即将死去,到时候大唐后方又由谁来做镇,他生怕大唐重蹈隋朝的覆辙吧?毕竟他可是看着杨广怎么把自己玩死的。
如果不是这样,实在很难解释房玄龄为什么会在人生中最后一道奏疏上写上“烧掉战船、停止募兵”这样自断双臂的事。】
太极殿外,朝臣皆是露出匪夷所思的神情,已经重创高句丽,若是能够一举灭国,这是何等令人振奋的国事啊!怎么能停止呢?
魏征气得火冒三丈,大声道:“房老,你是糊涂了吗?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啊!”
“我还是活得太短了,否则高低得弹劾你一顿,管你是不是要死了……”
活得更短的杜如晦:……
房玄龄尴尬得不知如何自处,这……他此刻也不知晓自己为什么会想阻止陛下东征!
太宗咳了一声,出声制止道,“魏征!房卿再如何,也是为了大唐。”
房玄龄尴尬道,“陛下,是臣糊涂了,臣……”
太宗摆手打断他的话,“房卿一生为大唐殚精竭虑,朕哪来的脸面苛责你呢?”
魏征闻言更是一顿,片刻后,他拱手向房玄龄深深鞠了一躬。
【或许房玄龄在生命弥留之际也胆怯了吧,他希望大唐稳一点再稳一点发展下去,而不是一直揪着高句丽这个问题,他生怕高句丽将大唐拖垮吧。
总之,房玄龄的想法虽然有些违背了国家大势发展,但你要说他的顾虑完全是多此一举,那还真不是,因为贞观末年发生了一件大事。
太宗皇帝收到房玄龄的奏疏后亲自前往对方的府上去探望他。
君臣二人紧紧握住双手,痛哭流涕地告了别。
公元648年七月二十四日,房玄龄病逝。
九月,薛万彻班得胜,班师回朝。
没过多久,新罗使者又来向大唐求援,因为百济接连攻陷了他们十余座城。
太宗皇帝允以出师,但是在这时候却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贞观二十二年剑南道骚乱。
这一件事历来被当作是李世民晚年的一次重大失误,很多人开始黑他“李世民后期百姓卖儿卖女、民不聊生……”等等。】
太宗惊得瞪大双眼,手捂住胸口,卖儿卖女,民不聊生?难道高句丽真就如此玄,隋朝沾上,亡国!大唐沾上,也要褪层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