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直播历代王朝开国难度对比与后续(323)

作者: 澍以 阅读记录

高句丽更是离谱,为了忽悠倭国出兵,明明在辽东战场上被苏定方一路打到了都城平壤,却和倭国吹牛逼,说他们高句丽的士兵实在勇猛强悍,吓得唐军抱着膝盖痛哭流涕,还哭得没有力气来与他们高句丽打战……】

群臣:……这属实有点夸张了。

太宗嘴角抽搐,“这……倭国的使者也来过大唐,甚至效仿学习朕的大唐,大唐实力究竟如何,想必应该是略有所知,不会如此轻信……吧?”

尉迟敬德道:“臣觉得会,这些蛮夷都瓜愣愣的。肯定是信了,不然干嘛出兵。”

太宗:……

其实他也觉得倭国应该是信了,只是这……真的好蠢!这是一个国家的能力吗?倭国竟然也能留存到后世?

【倭国的情报收集能力真的是烂得一批,所以百济、高句丽的忽悠进行得非常顺利。倭国一琢磨,哎呀……这唐军真是菜啊,于是乎,他们出动了。

与此同时,辽东战场,苏定方围攻平壤失败了,百济觉得这把稳了稳了,于是他派遣使者去嘲讽刘仁轨,说,天朝大使者你们什么时候走啊?需不需要我们搞个欢送仪式送送你。

瞧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

刘仁轨毕竟也是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他的情绪非常稳定,看着对方这么张狂,肯定没防备,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

刘仁轨发动了夜间突袭,一连攻克了好几座城池和军垒,随后他又偷袭了百济重兵防守的真岘城,打通了前往新罗的道路。

也不知道百济会不会后悔嘴贱,一句话战局居然开始逆转了。

虽然打了胜仗,但刘仁轨早就预料到倭国最后肯定会参战。所以他一得到消息,立刻向朝廷求援。

情况紧急,唐高宗没有按照惯例从江淮招募水军,而是就近从山东半岛征调了7000名勇士,由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统舟170进驻熊津城。

公元663年,倭国舟师170艘前往增援朝鲜半岛,增兵27000人,加上之前护送扶余丰返回百济的5000人,总兵力为32000,且本土加强紧急备战。

倭国的参战让半岛的紧张局势陡然升级,但唐军可是纵横东亚的强悍军队,倭国这个小国,地盘又小,都没经历过几次大的战斗,所以在参战之后状况频发。】

新罗算是H国的前身。

第154章

倭国确实是个小国,尉迟敬德嘲笑道:“说得没错,大唐的军队都是尸山血海走过来的,可不是那些小矮子能够抗衡得起的。”

也不知道高宗皇帝专门从山东征调的勇士会不会对倭国士兵形成了降维打击。

太宗皇帝笑了笑,自然也是同意这一观点的,大唐乃天朝上国,倭国只能是不自量力。

【冷兵器时代,大唐初期国家军力认第二,就没有哪个国家敢当第一。

朝鲜半岛的局势越发紧张,而中原这边,虽然留守的刘仁轨此刻已经呈现了逆风翻盘的趋势,但是到底还是人数占比相对较少,满打满算也就一万多人,这还没有算上在前面几次战役中损失掉的兵力。

此时朝鲜半岛上的局势是,中原这边人数较少,而且已经孤军奋战三年多,大唐的同盟国新罗怀有二心,新罗军队又菜又消极。

而另一边百济和倭国的人数上是占优势的。

因此,面对如此的战场局势,我们预判一下,倭国最好的做法就是兵贵神速,利用水军的机动优势快速,立刻在他的同盟国百济抢先登陆,凭借着优势的兵力立刻对大唐这支孤悬在外、精疲力尽的军队发动突袭,直接遏制唐军的反攻。】

太宗皱眉,“大唐的援军还未到达之前,这支军队若是要单独面对百济军队、倭国三万军队,战局定然非常不妙。”

李靖:“若是在平原展开大战,我军尚有一战之力,但守城……面对重重包围,压倒性的人数,疲兵难胜啊。”

尉迟敬德瞪眼,“天幕不是说对方频频犯错嘛,指不定他们就偏偏没有按照天幕预测的出兵呢。”

太宗闻言,顿了顿,抿唇沉默……

【然而倭国偏偏搞出了一番迷之操作,他们乘坐战舰从本国出发,然后第一反应居然是往新罗登陆了……

倭军三月份在新罗登陆,然后接下来整整五个月的时间都在新罗晃荡,完全丧失了他们这一波可以突袭的优势。

这五个月里,唐军完全摸清楚了倭军的战略行为。

关于倭国为什么直接往新罗处登陆,大概可能有这么几个理由,其一,倭国的战舰比较烂,倭国选择登陆新罗,仅仅是因为就近登陆。

其二,新罗确实比较菜,所以倭国想与百济联合,先行将新罗吃掉,再回过头来打刘仁轨军队。

其三,倭国根本就没想打大唐,他只是想借助百济,占据新罗的地盘,毕竟曾经它们和新罗结过仇。

具体是什么原因,我们无法得知,但不管如何,这五个月,倭国与新罗在对抗,正巧给了刘仁轨时间,大唐的援军及时赶到了,唐军人数达到了两万,战船170艘。】

“唐军两万,倭国三万,此番优势在大唐。”太宗怡然自得,多亏了倭军错误的战略行为,给了唐军时间。

【与此同时,刘仁轨预想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对于百济来说,曾经在倭国的王子扶余丰虽然回来了,成为了新一任的君主,但是百济国内真正的兵权仍然在鬼室福信手中。

这就造成了兵权皇权分离,自古这两者分离,两方必定相互猜忌。

倭国支持扶余丰诛杀了鬼室福信,成功夺取了百济的领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