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良田锦绣:药香小农女(66)

作者: 独步阑珊 阅读记录

看着一斤不显,时间长了,用的量多了,计算起来就亏了很多。

“也是。”

苏锦夏没有在意这一点,所以她根本不知道粮店的豆子竟这么贵。

现在听徐氏这么说,她缓缓地点了点头,眉头轻皱,想起对策来。

“要不这一段时间,咱们先就这样卖着吧,豆子不够就先从镇上粮店买,等过一段时间咱们再解决这件事。”

“等过一段时间,啥意思?”

看苏锦夏的样子,徐氏想她肯定想到了主意。

又听她说要等过一段时间,她却有些不解了。

“这豆腐生意,我说过要做大,可是我们现在手里没有钱,根本做不起来。我说过一段时间,是咱们先慢慢攒点儿钱,先把豆腐作坊给扩大一些,然后再讨论豆子的问题。”

“其实这豆子的事也不是什么大事,咱们的豆腐作坊到时候一旦做大,那些粮店肯定很愿意跟我们签协议。到时候我们要的豆子多了,这价格自然就降下来了。”

薄利多销,到时候他们的豆腐作坊一旦建好,需要的豆子可不是一星半点儿。

那些粮店虽说不会抢破头皮的来找他们,但也会有不少。

要是那些粮店把眼光放长远些,且会做事。到时候跟他们签了协议,说不定,在几年后就成了大粮商。

“恩,没错,到时候咱们作坊大了,买的豆子多,我们是可以和粮店讲讲价钱的。”

一听苏锦夏这么说,徐氏刚才脸上的愁绪立马迅速退去。

说起话来,眉笑颜开,看样子心情不错。

关于豆腐的话题,告一段落。

到了下午,苏锦夏又拿刀砍下两斤冰在井水上的猪肉,之后去了宅子那里。

等柳玉林三个要走的时候,苏锦夏硬着头皮把肉塞进了柳玉林的手里才作罢。

盖房子的事按部就班的继续着。

只不过十天,房子已经起了大半。

而就在这个时候,苏锦夏也得知了那天消失的青砖去了哪里。

“六丫,你真的看清楚了?”

自打在杨小秀才家做饭之后,苏锦夏除了晚上睡觉,白天很少回老苏家了。

所以一天的时间里,大部分她是呆在杨小秀才家。

这天半下午,苏锦夏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认认真真的‘练习’刺绣。

就见苏锦笑满头大汗,小脸蛋儿红扑扑,喘着大气就冲了进来。

正文 第一百四十一章 开始上梁

“你真的看清楚了?”

听六丫这么说,苏锦夏眉头轻轻皱了起来,又重复强调了一遍。

“看清楚了,就在她家后院儿墙角堆着,上面还盖着干草。我和黑丫、胖娃、小奇一块玩的时候,不小心看到了。”

看自家三姐有些不太相信自己的话,苏锦笑心头有些泄气,但头却是点的和拨浪鼓似的,坚定地说道。

“好了,这事儿我知道了,你赶紧去洗把脸,看脏成什么样子了。”

青砖是李婆子偷的,苏锦夏心中早有猜测。

只是没有证据,她也不好贸贸然去她家找事。

可现在知道了青砖的去处,她更为难了。

李婆子是不好相与的,她两个儿子更是不好相与的。

其实,她完全可以把此事告诉村长,让村长去李婆子家。

可村长能帮衬他们家一次,但分了家,李婆子再来她家找事呢。

要想惩治李婆子,还是得找准机会,给她一招毙命。要不然,这么吵吵闹闹下去,也不是个办法。

想到此,苏锦夏觉得还是把此事放一放比较好。

既然做了打算,苏锦夏便把苏锦笑叫过来,叮嘱了两句,见她把话听进去,才放她离开。

房子不徐不慢的盖着,四天后,两座房子的基本框架就已经基本盖好了,只等着上梁添瓦了。

到了第五日,放了鞭炮,众人就开始上梁。

又过了两日,房梁已经架好。

苏锦夏进到屋中,抬头看看房顶。房顶是用硬竹覆盖的,层层相叠,要是不下雨的话,现在搬进来,这房子已能遮风挡雨。

“明天就要上瓦,基本上后天这边就能收工了。窗户和门都已经做好了,等安上,咱们就能搬进来了。”

看着柳氏随她走了进来,苏锦夏在屋里瞅了一圈之后,说道。

“恩,这炕也干的差不多了,等明天就开始试试火,去去屋里的湿气。”

正房一共三间房子,一间堂屋,两间卧房。

房子是坐北朝南,东间做了大炕,西间买了一张大床。

炕是房子开始上梁的时候打的,现在也三天了,外泥干的差不多了。

看着堂屋里架着的新锅灶,柳氏打算明天烧烧火,一来是试试这锅灶好不好用,二来是去去屋里的湿气。

新房子要想住的舒服,还是干干的好。

听柳氏要烧火,苏锦夏自然没意见。

点了点头,又开始想着家里还缺些什么东西。

等出了门口,苏锦夏扫了一圈院里干活的人,又道:“娘,后天咱们去镇上多买些猪肉吧,给来干活的人一人分两斤。”

房子盖到现在还不到二十天,虽说每天给的工钱比人家多,但这速度也摆在这里。

这些天每个人都踏踏实实的干活,一点儿乱子都没出。

一家分两斤猪肉作为奖励,算是她的一番心意。

“好,这事儿,你自己决定吧。”

听苏锦夏这么说,柳氏一愣,等反应过来,暗赞她会为人处事。

心中欣慰的同时,紧接着点了点头。

眼光扫了一圈院里,等看到陈三娘在不远处和苏云康指指点点的说些什么。

正文 第一百四十二章 冷嘲热讽

柳氏转回头,看向苏锦夏,问道:“这个月的豆腐钱,你徐婶子给了吧?”

“给了。”

听柳氏突然问这个,苏锦夏一愣,遂点了点头。

这卖豆腐的钱,徐氏早在月底就给她了。

“多少?”

“二十多两,你问这个干啥?”

柳氏向来不问这些事的,所以现在听她不停的追问,苏锦夏倒有些疑惑了。

“不干啥,只不过你四叔家里还没有锅碗瓢盆。你手里的银钱要是多余的话,就给他们家置上好了。”

他们家里的锅弄好了,可老四家里的东西还没有置备。

没有东西,就算盖好房子,也是一时半会儿出不来。

“我知道了,这事你放心就行了。”

还以为柳氏要说什么事,讲了半天,竟是圣母心发作,想要给苏云康家里置上锅碗瓢盆。

苏锦夏摇了摇头,回了柳氏一句,接着迈步离去。

既然她拉着四叔一家出来,自然什么也不少了他们家的。

没有到后天,第二天一早,苏锦夏就拉着苏云康去了镇上。

先把买上锅碗瓢盆,五个铁锅,三大两小,漏勺,木铲,长勺,篦子,竹筐等等。

凡是厨房里能用到的,苏锦夏一样没少买,还都是双份。

花了整整六两银子(现在的铁制品很贵)。

买完这些之后,两人就租了一辆牛车,把东西放在牛车上,又去西街猪肉摊,订上七十斤猪肉,十斤猪油。

来上工干活的一共二十五人,一人两斤,五十斤。

苏三贵是工头,给他五斤,苏章五斤,苏锦夏额外又给两人买上一壶酒。

再让柳玉林捎回去五斤,还剩下五斤,自家留着吃。

做完这些事,苏锦夏和苏云康又去了一趟北街,让他们把订的家具送到苏家村。

两人从镇上回来,工地这边刚下工,围了一堆人。

“啧啧,看样子这杨小秀才的娘卖豆腐挣了不少钱啊,你看看,你看看这一车一车的,只知道往自己家里买,恐怕早就忘了自己姓什么了。”

牛车拉到正房跟前,就见柳氏从屋里走了出来,脸色难看。

接着,王氏也跟着走了出来。

她一走出来,扫了一眼车上的东西,就开始嘴里冒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