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大佬扛八米大刀,让人渣先跑(123)+番外
李响摆摆手。
“别管了,是有人欠我一个人情。”
孟青兰有点不好意思。
“早上刚把你家里人给扇了,下午就要承你的情,这多不好意思。”
李响笑。
“该打就得打,人情这东西,欠的越久越淡薄,能用的时候得趁早用,我用了那边的人情,你这边又有新的人情了,将来我要是遇到什么难处,你还能不帮我咋的?”
孟青兰乐。
李响说的很对,刚开始欠人情的时候,心里会感激,想着回报,时间久了,就会本能的忘记,多年后再去让人还,对方心里还能生出被挟恩图报的埋怨。
“那你可得早一点找我还人情账,欠太久我怕我忘记。”
有人帮忙好办事,没奔波几天,又兰的学校就定下来了,青兰带着又兰去镇上学校找她们老师帮忙,开了转学证明,又到城郊中学办理入学登记。
孟青兰没在家待几天,就带着又兰搬到县里,在学校往县城去的附近租了个房子。
村子里生活枯燥,虽然把庄小香打了一顿,八卦还要流传一段时间,又兰不高兴,知道能离开村子,欢喜的很。
“这破地方,再也不要回来了。”
孟石坚离开的时候也说过这样的话。
孟青兰抿唇笑笑不置可否。
解决又兰读书问题,住处安顿下来,孟青兰就放开手脚干事业。
江玉发过来的样品都是在市场上精挑细选的,质量比本地的高出一截。
这个年代山高水长交通不便,好东西到不了小城市,这里的劳保手套跳纱抽丝都是常态,坏了的劳保手套都拆了拿来织袜子,都是常态。
孟青兰跑遍整个县城所有工地门口地摊,摸清楚本地人拿货的成本是五毛八一双,江玉在邹城拿货,一万双以上,价格可以谈到两毛二一双。
这个五毛八也不是哪一个人挣的,都是经过好几道手,孟青兰不打算惹众怒,价钱也定了五毛八,但是她的货质量好,具有压倒性优势。
利润翻倍还多,看似黑心,但是定价也带着人情世故,不能随心所欲。
除了工地,孟青兰把市里的工厂也跑了一遍。
国营钢铁厂就算了,人家更讲究人情世故,采购已经成了一种人情,一个行业,质量再差,都不鸟孟青兰这样的个体户。
倒是市里的玻璃厂,酱油厂,砖厂,这几年都公转私,个体老板拼命想压低成本,提高消耗品的使用周期也是压低成本的一种方式。
一个夏天过去,孟青兰成功卖出去四万副手套,七千多双鞋垫,利润跟江玉平分,当然了,江玉负责找路子把货送过来,费用都算江玉自己的。
这年头找货运不比找销路轻松多少,友情是友情,孟青兰也不傻。
到十月份的时候,手里的三千多元,变成一万五。
孟青兰看着存折上的数字,还不够啊!
回到住处,又兰今天星期天,把家里的被褥衣服都洗干净晾晒在小院子里,养的几只鸡在院墙一脚吱吱呀呀叫唤刨土。
“姐姐!家里有人给我们捎口信儿。”
孟青兰洗把脸,洗去一脸尘土,心不在焉的听着。
“唔,孟石坚找我们?”
又兰脸色怪异的瞪一眼大姐。
“那是咱爸,不喜欢也要装装样子,叫别人听见,对你不好。”
孟青兰无所谓的把毛巾洗洗晾起来,小饭桌上有留给她的饭菜,坐下就吃。
“说重点。”
又兰烦恼。
“让你回去上班呢!说是打十几个电话了,再不去他要回来找你了。”
孟青兰把碗里的稀饭喝完。
“来就来呗,在邹城累死累活一年挣那仨瓜俩枣的,在这里几个月就挣到了,他又不是不会算账。”
又兰哭丧着脸。
“他不仅会算账,还会算计呢!到时候咱俩要被剥皮抽筋。”
孟青兰笑。
“走南闯北难免要被人算计,有血缘关系的成功概率高,不过是因为我们没有防备,他尽管来,能算计到我一毛钱好处算我输。”
又兰仍旧悲观。
第110章 九零年代红尘滚滚17
“我们输不起呀!”
孟青兰捏捏又兰腮帮子。
“姐姐输得起,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姐姐能带你离开村镇,到县城来,就能给你撑起一片天,大不了带你再起炉灶,重新再来。”
又兰叹气。
她知道大姐厉害,仍旧不希望大姐太辛苦,尤其这份艰难辛苦还是自家人带来的,能躲开最好了。
隔壁程奶奶的小孙子又给孟家送报纸来,又兰到门口拿了,给他一毛钱报纸钱。
孟青兰喜欢读报纸,也不知道乐趣在哪里。
普通人不够格订报纸,她也没闲工夫天天跑到邮局去,索性跟隔壁订。
程奶奶儿子在机关单位上班,单位的报纸每天更新,下午就没人看了,偷渡过来还能挣点外快。
而且孟青兰只要时政版块,那些热血青年,连载故事会,她都不要。
孟青兰打开报纸快速浏览一圈,院子里的黑背又汪汪叫起来。
李响从外面进来,大山子紧随其后呵斥了一声,黑背很快安静下来。
“李工,孟工,好久不见,有失远迎。”
孟青兰抱拳。
李响抿唇笑,大山子也不自在的挠头。
“喏,这是我从省城给你带的报纸。”
孟青兰如获至宝,赶紧打开。
“你一直在留意报纸消息,是在等什么吗?”
孟青兰眼眸亮晶晶,指着头版头条。
“这不是你们都在工地上干活,安全隐患一直不断么,国家总算出台政策,要规范施工作业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