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大佬扛八米大刀,让人渣先跑(240)+番外
“我喜欢尝试不同的人生,喜欢人间烟火气,不过我还是有忠告给你,没有厉砚堂,也可能有张砚堂,王砚堂,遇到什么样的人不是自己能控制的,每个人能做的就是提升自己,不要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坚定地做自己。”
原主那一世不过是遇到一个人渣而已,之后还有几十年的大好时光,其实只要放下,重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完全可以把日子过的舒舒服服。
她就是圈子太小,又太在意圈子里那些人的目光,钻牛角尖,把路子走窄了。
许青青再度回到父母身边,卡里有积蓄,名下有房子铺子工作室和公司股份。
只要她愿意,完全可以像以前梦想的那样,开个工作室,在父母身边,找个相亲相爱的对象,在感情浓烈的时候,生两个孩子,最后身边全是自己的亲人,一辈子快快乐乐。
之后她的确认真生活,真的再一次时装周活动上遇到了心仪的对象,结婚生子,日子过的平淡且温馨。
第215章 五零年代改写人生01
沧海桑田转眼千百年,朝露夏虫漫长的一生也不过转眼功夫,时空隧道纵横交错,每一条光晕里的每一个生灵都在竭尽所能演绎自己或短暂或漫长或无趣或跌宕的一生。
时间是最尖锐的利器,杀人于无形,一批一批生物衍生进化发展灭亡,世界是生机勃勃的,也是白骨皑皑的。
无论多饱满的情绪,在时光面前,掀不起一丝波澜,最终的结局都是被遗忘。
三四百年的时光,区区几十年的事情,早就忘光了,孟女士受够了寂寞,又投身人间。
她现在已经不急切于功德,只是想过过各式各样的人生,感受人体的温度。
远处的天空像是鱼肚白往鱼身蔓延过渡的颜色,大雨眼看就要来了。
身后灰扑扑的城市宛如一幅画儿一样,一点生机都没有,路上行人很少,偶然撞见一个,也神色仓惶,脚步匆匆,含胸低头,大步往家跑。
于湛秋抱着迷彩粗布做的斜挎书包,大步往家跑。
还没放暑假,学校已经在收下学期的学费,城里孩子一万五,农村孩子两万,兑换成第二套RMB,就是城里孩子一块五,农村孩子两块钱。
虽然提前收,每年依旧有不少孩子要等到一学期过半才能交上,这笔钱虽然多,但是并非迫在眉睫。
于湛秋跑这么快,除了刚刚在街上目睹一场行刑,还因为家里这会儿正发生一件大事,她不能再懵懂无知,躲在柔弱的母亲身后,什么都等母亲安排。
南方的夏天暴雨一场接一场,说来就来,淋雨都是家常便饭。
这不,于湛秋刚刚跑出城门,倾盆大雨就哗啦啦兜头浇下来,浑身瞬间湿了个头。
幸好母亲早有准备,书外面还用一层蜡油纸包起来,不用担心书湿了。
于湛秋抹一把脸上的雨水,麻花辫湿漉漉的变得沉重,随着她的跑动砸在身上有些疼。
这都不是最要紧的,城门外的青石板路只铺了一小段,转弯到通往黄泥塘村的路上就是砂石路。
农村人不兴穿鞋,于湛秋因为要来城里读书,母亲给她做了千层底布鞋,她早在感觉天快下雨的时候就换成书包里的草鞋,虽然脚底有一层厚厚的老茧,镂空的鞋底,踩到小石子,依然有些硌脚。
等过了砂石路,再拐弯就是泥泞的土路,这儿不能再跑了,脚后跟甩起来的泥浆能甩自个儿头顶上不说,还容易滑跌倒。
赣城的夏天,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于湛秋甚至能感觉到泥泞的土地下面一层就是干干的黄土,大雨说停就停了。
路两边处处是水塘,暴雨过后,水塘里的泥沙快速沉淀,水又清澈起来,于湛秋快到家门口了,随意找了个水塘涮涮脚,大步往家走。
黄泥塘村条件很好,不少青砖黛瓦房子,茅草屋只有零星几户,都是战火导致的逃荒者在这安家落户。
整个村庄原先是一门姓高的大户人家的田庄。
听说高家祖上最高的官做到明朝的内阁大学士,书香门第。
后来改朝换代,高家几经沉浮,这个庄子就成了高家出嫁姑娘的陪嫁,高家姑奶奶的后人姓于,其中一支可能因为官途不顺,也可能是家族嫡庶斗争,反正是落败了,跑到这个庄子上来居住。
据爷爷奶奶讲,原先整个黄泥塘村的于姓都是高大官外嫁女后人的家生子仆从。
后来因为于老爷为人和善,一波一波的奴仆放出来,成了于老爷家的佃农,就此成了这个村庄。
因为赣城是小先生精心扶持的老巢,黄泥塘村侥幸,几次从战火和扫荡中幸存下来。
加上于家和善,年景不好,就减租免租,有那家里遇上生老病死紧急事儿的,于家还往外借银钱。
第216章 五零年代改写人生02
于老爷家办的族学,也对村子里的孩子开放,只要象征性的交点粮食,笔墨得自备。
所以黄泥塘村识字的不少。
这在经历百年战火,九成半是文盲的土地上,已经是极其幸运的存在了。
年轻一辈没有感觉,但是年长的老者对于老爷家还是满心感激。
家里入学参军大事,必然要于老爷家帮着参谋参谋,有的儿女相看人家,也要找于老爷家当家人问问吉凶。
要是家里办红白喜事,于家能派人送一份礼,那这家在庄上的地位一下子就上去了。
甚至村里有家长里短官司的,不用往城里送,直接请于家人断案,少有不服气的。
反正城里小先生的人只认钱,官字两张嘴,吃完被告吃原告,说的就是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