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五年基建,三年种田(150)

作者: 不问客 阅读记录

但是时间一长,来信只多不少,可书坊人手不足,看不过来,也选不过来。

这一问题招人可破,在改动之初已是有了决策,但书坊还面临另一问题——

“算学好说,有标准答案用以核对。那判词书,”提到这里,掌柜一言难尽,“您要是真看了,恨不得付之一炬!”

有正儿八经写的,有的全然歪曲事实,用词格外不当,叫人看了便头疼。

更多的是文不对题,白白浪费精力!

江无眠想了想,“单立一区,招聘信件挑捡人,再返聘一位专业的判词师爷,要求熟读律法、判词恰当。”

书坊招的人不止一星半点,再多一个也无妨,就是……人有点难找。

第088章 设宴

南康府冬日热热闹闹,风雨交加挡不住文人学子热情,街头小巷里有人高谈阔论,争执不休。

江无眠此举搅动南康文坛,学政与教谕接连被惊动,忙不迭拿了报纸钻研,黄远放下品评三遍之多的报纸,心生感慨,“江知府接连动作,今时又改版报纸,乍看方便了商贾之流,对我等学生也有莫大好处。”

他下首是许成许教谕,出身自韶远县,听闻此言自然向着他们原先的知县,如今的知府。

“黄学政说的是,前儿官学刚散学,学生还缠着下官多讲一篇判词文章。往日里,这等皮猴儿早早散学归家痴玩去也,现下一反常态,竟是让人哭笑不得。”

闻此言,黄远哈哈大笑,“那判词,老夫见了也是愣住。江知府用词辛辣,有批评警示之意,又不乏趣味。”倒是与中庸之道有所出入,不似儒生。

这话他没说,如此点评过于冒犯。

何况江无眠品级在他之上,与卫所交好,实乃南康府的实权人物,他心里有底即可,何必说出口得罪人?

许教谕连连点头附和,从文中得以窥见当年的状元郎何等风采,可惜人到了岭南道上,远离中央。

转念一想,若非人至岭南为官,韶远岂有今日?

算来算去,最大赢家莫过于韶远县,南康府了。

说到报纸,就不得不提一事,许教谕道来本来目的,“官学中想将报纸列入读物之中,学政以为如何?”

若是列入读物,朝中能出钱负责部分开支,买的便宜,花的少。

报纸售价高,又改为一月两期,一年十二月下来,需花费不少银钱,韶远县官学没这个底气,只好找上学政哭穷。

黄远脸色一苦,“许教谕,你瞧老夫是能出得起报钱的人?”

他摊开报纸,向许成展示手中的纸张,这竟不是原版书坊印刷出的水纹纸,是次一级偏黄色的纸张,价格比水纹纸要低。

字迹不是印刷的官体,是极富个人特色的楷书,许成一瞧便知,这是黄学政自个儿誊抄的报纸!

不是,您一个学政,哪儿没钱买报纸,还要去誊抄一份?

许成瞪大眼睛,心下惊诧,瞬间觉得放在家中书案上的报纸开始烫手。

哈哈,老夫誊抄一遍报纸,果然做对了!

黄学政心下得意,未透露出报纸一出,江知府遣人送来三份一事。

不是他抠门,而是三份里面,夫人拿去一份,儿子不要脸地抢走一份,官学训导又从他这儿带走一份,全没了!

这份还是他誊抄的夫人那份,万分珍惜着,说什么都不能让人拿了。

阴差阳错,反倒让许教谕意会错了。

至于后来为何不再买一份?

这不是首印抢购一空,尚未加印,有钱买不着啊!

黄远心有戚戚,小心放上镇纸,“待到老夫写份公文,若得朝中应允,或可一试。”

许教谕不好再提,得了学政承诺又说起韶远县官学近期成效,村中私塾大范围覆盖,虽有部分学生受限于家中环境,但开蒙后进学努力,甚至还有读书的好苗子。

黄远听得认真,官学私塾读书人增加全与他的政绩相关,虽说要致仕退位,然谁不想在任内博个好名声?

许教谕提到韶远县的官学分两方,一方直指科举,另一方则以最终寻一活计为目标,有选择地学习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

其中举业学子多数过了童生试,正在为乡试做准备。而另一方普通学生,仅是通晓一二文字,熟练掌握算学。

听到此处,黄远稍一沉思,翻出科举版面里新出的那一试题,偌大纸张上,上首短短几行文字描述鸡兔同笼问题,下方是大片空白,留予人答题。

此举有一说一,比较多余。

能买得起报纸的,不吝啬于买纸,买不起的,只能去茶馆听一听题目,回家计算。

黄远指着这道题,“许教谕且来一看,此题是否属韶远官学教材之列?”

许教谕不必上前自明白,题目是江无眠特意挑的!

韶远官学为何一直强调教学基础识字与数字计算?

皆因开创此番制度的江无眠一直强调两件事。

人不识字,易上当受骗。倘若骗人签下卖身契,稀里糊涂上了当,便是在衙门里也无话可说。

人不识数,易损耗钱财。农家赚钱不易,一文两文都要掰扯清楚,错算十几文便是大事。

不难看出,江无眠对识字与算学的重视。因此,科举版面出现算学一题,实在正常。

黄远赞许道:“江知府实在思虑深远。既识字,便知礼。当日设官学时,就是让人读书明智,知礼谦逊。今传圣人微言大义,教化百姓,知府大人实在我等楷模。”

吹捧一番顶头上司,一时之间,气氛大好。

只听黄远又道:“大人如此注重官学,我等需紧跟大人脚步,改日与训导和诸教谕议论一番,紧抓学子考核,经义教导,使大人布置落实至每一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