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五年基建,三年种田(198)

作者: 不问客 阅读记录

商队之中也有类似的“剪币”行为,不得不说,人要动起歪脑筋,真是什么法子都想得出来,什么事儿都敢干。

针对此等货币乱象,大周当朝有明文律法规定,轻则罚钱羁押,重则流放死刑。

奈何利润大,屡禁不止。

南康府出过乱子,只是解决得很快,未造成更大损失。

下期报纸上,必要再强调合法行商贸易的问题,明日再写文章投稿过去。

江无眠记下此事,又专注起眼前的货币。

姚宇泽听罢,便问道:“这金币不足秤,与此事有何干系?”

自然是有联系的。

江无眠把所有金币竖着排列起来,又照此顺序排开银币、铜币。

每一枚货币有自己的特色,文字、形象各不相同。

姚宇泽这才发现,他下意识起身凑到灯光下仔细观察,半晌指着上面两枚道:“这应是自天竺来的。”

“这几枚是大周附近小国,自行铸造的币种。”他挑捡出花纹磨损得厉害的三枚硬币来,指着其中一枚将要看不清的纹路道,“天竺以象为尊,这一面正是象首,另一面代表天竺的王。”

江无眠是看了又看,不得不承认,那几道莫名其妙的划痕应代表“象鼻”“象耳”。

“天竺?那地方远着。这几船从天竺航行到大周?”卫补之在这儿住了几年,对南康府的情况不说了如指掌,那也是心中有数。

不提别的,象牙、香料、宝石与鲜亮的部分燃料,是自天竺而来。

这些南来北往的商队,回到大周,先来南康府修整一番,再继续北上,期盼能在京城卖上好价,大赚一笔。

……海贼可能也是这想法,预备上岸补给,结果人一来,再也跑不了了!

“不,不对。”还是那句话,天竺人不长这样。

卫补之在岭南道听得多见得多,自然知晓天竺人大部分皮肤发黑,和行省里的人差不多,黑瘦黑瘦的,头发……大部分都是黑发。

这人骨架大,皮肤呈现白色,眼瞳颜色迥然不同。

他要是天竺人,自己就是突厥人!

对卫补之而言,这堪称是恶毒,但也看出他对“眼前人并非天竺人”这一猜测的笃定。

谢砚行直道:“不管来者何人,这些金银货物已是说明一件事,来的确是商船无疑。”

而南康府与广台府遭遇的是海贼。

加上海贼内部并不平和的情况,谢砚行大胆猜测,地牢里的两人应是原本商船成员!

缺少条件,不然谢砚行此时已能反应过来,那不仅是原本的商船成员,还是身份特殊的传教士!

他道出江无眠为出口的打算来,“你是想找商队中精通天竺或是附近几个小国语言的人来?”

既然商队中有天竺货币,便说明那起码与之做过生意,这意味着中间必然有人懂得两地语言。

恰巧,这伙海贼之中还有疑似商队的人幸存,只要找人来就能从他们嘴中得知确切消息。

江无眠点头,不错,他正是这个意思。

既然两方都听不懂,那便找个中间语言翻译,总比眼下的聋子哑巴要强。

“也好。”京中或许有懂这门语言的,但要年关了,人大多是不乐意离家的,不若就在本地找找,穷尽方法也不能行时,再另想办法吧。

姚宇泽与卫补之也赞同此事,于是现任南康府知府立刻在府上找人,不多时,真送来两人。

要说这两位,皆与江无眠有一丝相干。

一是江无眠曾听过的猛人,赵县丞的族叔赵念晖赵船长,遭逢海难后从陆路走了三年回大周的七旬老人,知府见了都要行礼喊一声“老丈”。

另一人则是崖山商队出来的,这位曾随原先的商队去过天竺,后来在家做起买卖,赔了不少又转而进了崖山商队做起翻译来。

没敢让七旬老人入地牢,只好请人在衙门暂作歇息,江无眠等人带上崖山商队的许翻译,去和幸存的传教士对话。

第一个就问他们自哪儿来,为何会到大周。

许翻译磕磕绊绊地说了一个地名,又说了几句当地位置,不好说的地方好像还夹杂着其他语言,总之颇为复杂。

但还是弄懂一个事实——这两人果真不是海贼,甚至两方背后所在国家还是竞争者,商队出发之前还在交战中。

海上意外频出,两方撞见,商船人少,抵抗不过,全船沦为俘虏。

大致了解原委,虽还有疑问未解,但还是将人放出地牢,将人安置在醉流霞后院中,着南康卫看管,由许翻译陪同随行。

随后,谢砚行上奏京中,阐明岭南本次大捷,着重强调南康卫仅有几人轻伤,未有一人死亡!

第114章 问题

京中消息暂不得而知,南康府倒是迎来红红火火新年。

江无眠过年时竟是比封笔前忙碌,年礼单子年节安排一应要他亲自过目,该送往师父师娘的、两个师兄的、京中同窗的……连轴转三五日方歇息。

过除夕后,又列出盐禁城所需材料单子、预算、能对接的商队等事。

——原是林师爷要做的,可人去和金不换钻研升级版火药,只好由江无眠亲身上阵。

蒋秋与赵成研究盐禁城的建筑图纸,常驻广台府,任务繁重。

张榕更肩负着重任,书坊聘人、矿区铁匠更换、火炮研制院寻人,诸多事项集于一身。

总而言之,赶在上元灯节开始前,事情总算告一段落。

上元节今岁开得早,正月初六便有灯挂在外头,这一挂就得十多天,在这期间,不管家中事务诸多繁忙,总要有人出门上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