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基建,三年种田(394)
一打开,几个黄白甚至有部分发黑的东西显露出来。经过长久闷考和运输,黄泥脱落但没完全脱落,留下来的便是斑斑点点的痕迹。
这类白银有一半,和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外一半,码放得整整齐齐,颜色和现在流通的白银相似,唯有形状各异。
群臣正要发问之际,就听建元帝念道:“……与扶桑岛上发现银矿,特恳陛下遣人开采。”
朝臣:“……?!”
不是打仗去了?怎么还开起银矿了?!
第226章 假期
因扶桑远在海外,大周本土不好控制,建元帝直接将扶桑国土按岛屿划分为一道五省,分别命人前去交接整顿,在此之前,先由白楚寒江无眠等人建筑防御工事,以免本土作乱。
因本土尚有百姓和所谓的贵族、大名、世家,建元帝计划册封一个皇子作为国主管辖,本地设副都与都护府,另设使者馆等等。
大周因多了一处疆域,朝会接连开到年底。
这次倒是没有人口迁移,一切活计以本地人为主。本地大多以开矿锻造为主,沿海捕鱼业发达,造船也有可取之处,江无眠计划清理干净仍然负隅顽抗的残兵后,在此地设对外海港,与大周本土相接。
两万人都在异国他乡过了个没什么年味的年,开年之后白楚寒与杨泰清理干净最后的反叛人,全部扔到矿场上开矿。
江无眠等人则是接手归化道省的事情,强行推行语言文化,他无意断绝本地传承人,仅是以许志安为首的通译安排课程。
全面推行归化一事并不算顺利,如何翻译经史子集就是一大难事,好在鸿胪寺有原本的刊印文本,只是根据语法变动改换一二教材就是。
此外还要和建元帝一来一回沟通幕府制度如何更改,日后如何把握扶桑,不让本地生出反心。
“当前的船只还是慢了些。”江无眠写着奏折,突然来了这么一句话。
同室办公的许志安等人面面相觑,这还不快?!
远洋航行,能经大风大浪,不过一月多些就能抵达扶桑,这……考虑到船只载重,堪称神迹才是!
若是中型船只,不必搭载水师,来往怕是仅需半月而已!
放在大周,从京城乘坐快船前往岭南所需时间也不过如此了。
江大人竟是仍不满足,还要多快?
难道要缩减到一旬之内不成?
果真能达到这等效果,陛下岂不是能将扶桑道当作岭南一般远的地界,官员可实行三年考察?
若非看不上这等未经开化的蛮人,这倒也是个好去处。
不过……许志安思索了一下岭南现在的情况和扶桑本地的情况,发觉这两地有个共同点,没经过开发之前,全是贫苦之地,当地民智未开,落后无礼,蛮夷之地也。
当时的岭南是上好的流放之地,现在的扶桑道……有岭南当年风范。
岭南能起来多亏了江大人,现在扶桑……前几年定然是压着的,毕竟现在没有扶桑国,只有扶桑道,当地百姓心中定是有怨,前几年处理不好,定是埋下隐患。
因此建元帝没有上来就定官员,而是要等江无眠等人先行教育归化,在平日里多番严查反动情况,许是要持续多年才能定下。
但是做好了就是大功一件,回朝之后指不定能再度升迁。
且扶桑道利用价值极大,本地的白银储藏量丰富,合理开采,几十年固定产出都有可能。
大周绝对不会放过这里,就看日后如何分配权力,怎么圈定官员考察了。
江无眠定下回大周本体催一催船坞的进度,研发一些轻便快船,能往返大周本土和扶桑道更好。
现在他正写信给建元帝,请人送粮过来,并在信中阐述了一遍本土的产出情况。
这地方用以种植的地区很少,起码以整个扶桑道看,种植区域占比较小。
临海还能以海鲜为主,内陆就不太行,粮价高又没有其他东西做为替代品,因此吃喝很成问题,必须依赖外部。
自然,这样的国土很容易控制,掌握了进口粮食就是掌握了本地命脉。
不设置进出口关税,短时间内养成粮食依赖,从经济上把控。同时设置驻地都护府,确保当地一旦发生事情可以及时干涉。另外是极力推行双语教育,本地语言和官方雅言,进而从文化思想上掌控当地。
江无眠看着理想中的归化方案,视线下移,白纸黑字写着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世家贵族的掌控以及大名手中的私兵。
这必须从上而下进行变革,先从制度上辖制,若是有所违抗,那就是师出有名,如同这场国土之争一样。
白楚寒难得休息一日,在灌凉茶,这几天事情压在身上,要他处理得极多,睡眠少肝火旺盛,因而叫人煮了几大锅凉茶,营地里弥漫着苦涩味道,闻之恨不得转身就跑。
“陛下意思,设副都东京、安营都护府,制度参考大周,东内阁与六部,能涵盖大部分所需。因此地以开矿渔业为主,其余为辅,所以内阁六部外设都察院与市舶司。”
制度大体如上,来日有什么新兴产业,还会以此再增设部分。
现在不设,纯粹是因为没那么多人手。
设了就要填充人手,一两个空着无所谓,总不能整个机构都空着,让人以为朝中办事不力,尸位素餐。
建元帝拟旨,暂未下发。
朝中为西域两道调兵遣将,迁移人口,大肆开恩科,故而人大多安排到了西部,现在没多少人给东部,暂先让白楚寒等人顶着。
且因是海外驻地,需要的官员需得会水,不太晕船,要有能力看懂部分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