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基建,三年种田(72)
称得上是治理有方。
本是担心徒弟略过观政程序直接上任知县会有不适,亦或是手忙脚乱不通庶务,被人夺权了去,谢砚行还给他两个师兄去信,暗中帮扶小徒弟一把。
不料,反倒是小徒弟自己治理得蒸蒸日上,还把自己从边疆转了过来!
谢砚行百思不得其解,小徒弟到底做了何事,能让皇帝出手调动自己的职位。
水田犁一定不是,这是小徒弟自己的功绩,最多会因此在边疆待遇好些,不会直接转为南康府知府。
是眼前灰路还是路上听闻的肥料?
谢砚行左思右想,总有错漏之处,不如直接上门问个明白。
马车行至县衙门口,谢砚行还未上前去,听到后面传来一句,“韶远县人口普查告示。”
谢砚行上前的步子一转,顿时去了县衙对过,声音正从那边传来。
只见对过围有一群人,上首一位书生打扮的,对着告示念道:“自明日起开启人口普查,衙役上门,不收分文。每家每户必如实告知,不得隐瞒。自出生一月以上……”
告示不长,核心内容是清查县中人口,同时更新户籍、路引。
谢砚行听完背着手转身离开,心中思量着“人口普查”四个字。
人口与田地是分不开的关系,田地又和税银税粮关系密切,查人口,不亚于直接清查税银税粮。
谢砚行心中叹气,韶远县的人口好清查,大周的人口难查啊。
不然哪来的隐户一说?
不过这回想的有点偏,他小徒弟是有自知之明在的,征税制度动辄要命,不如向下兼容,推动基础教育。
“来人止步。有何要事,速速道来!”看守正门的衙役亮出利刃,面容严肃。
谢砚行心中未有惧怕之意,衙役的气势吓唬未见过血的百姓尚够,对他而言,不免小儿科了些。
“南康府知府巡访。”将带有南康府府衙公印的木牌交与衙役,“去告知你家大人罢。”
衙役即刻收刀,心中止不住地惊讶,头也不抬地行礼,急匆匆进门去禀告。
江无眠正在看林师爷整理出的“基础教育普及细则”,上面增添不少细节。
教育年龄是八到十六岁,在此基础上,江无眠再度细分,但并非是完全按照年龄分化,而是学习程度。
“还是太过理想,我还忽视了部分情况。”江无眠放下纸回忆,到底是忽略了哪一方面?
“大人!”衙役的到来惊醒沉思中的江无眠,“门外有人自称是新知府上门,此为印信。”
江无眠登时起身,他接到的消息是还有三五日才靠岸,为何如此提前?!
接过木牌一看,的确是知府印信。来的真是南康府知府,授业恩师,谢砚行。
江无眠只觉心中一片激动,立刻大步流星出门。
不管为何早了三五日,且无人通知他们去迎接新知府,所有疑问押后再提,毕竟恩师径直上门,身为弟子当是要出门迎接!
县衙正门处,江无眠只是抬眼一扫,熟悉的身影落入眼底。
当年一别已有四年之久,虽有通信,却不知近况如何,江无眠百般挂心。
直到今日,师徒二人聚首,心中情绪起伏,百般感慨。
“见过恩师。”江无眠执手行弟子礼。
谢砚行亲自扶起小徒弟,拍了拍他的肩膀,一连道:“好好好。”
两人在门口叙旧,听的衙役目瞪口呆,尤其是亲自送知府印信的那个,更是忍不住吸气。
恩师?知府?!
他们大人竟有个当知府的恩师?!
那岂不是说他们韶远县背后有个知府大人当靠山!
第041章 教谕
身后留下一地惊诧,江无眠将谢砚行请进衙门侧厅,他心中疑问尚未问出口,只听谢砚行道:“人口普查?你是想查韶远县的税粮税银?”
江无眠咽下想说的话,转而把桌上讨论出的结果递过去,“恩师,您太看得起学生。”
税银税粮是他能动的东西吗?那是皇帝要动,底下人都敢动皇帝的东西。
“人口清查是为普及知识。”江无眠解释道,“韶远县的发展太快,现行的人数跟不上安排,只能缓上一缓,转而发展人才。”
谢砚行翻看得很快,又让江无眠从头到尾数过他在韶远县的安排,听完以后,他道:“不错,你的安排顺序没错。不管是想做何事,粮食才是本钱。”
有粮才能安稳,才能让韶远县走的更远。
“普及基础,开化民智。”谢砚行心中感叹,自己的小徒弟真是志向远大,计划写的头头是道,还敢于行动。
他不吝赞叹道:“恒阳为政,百姓之福啊!”
江无眠道:“读书时最基本的餐补足以吸引大部分人,少做一顿饭,减轻大部分家庭负担。读书识字后,能负责书籍印刻、图书推广、抄写书籍补贴家用、给人写信。
此为初级教育,仅是基石。再向上细分专业,科举、术数、管理经营、工程建设、百般工艺……日后码头建设不可或缺的人才。”
“它和招引计划联合推行。”江无眠又将之前定下的计划交给恩师过目,“这份计划目的是招揽人才,引进技术。”
谢砚行看过后若有所思道:“招揽造船人才,你想建设码头,开设造船厂,发展近海商业?”
设计得很好,只有一个问题。
这个知县做到头了,码头可能刚建完,第一艘船还没出海行商!
“计划而已,连人还没凑齐。韶远县太远了,商队无意过来,何况是有一技之长傍身的人才。”江无眠说得也是事实,这份计划截止时间便是他三年任期结束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