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五年基建,三年种田(97)

作者: 不问客 阅读记录

照此看,砂浆更多起粘合作用,以防万一,水泥才是真正的承重物。

余尚书心下盘算,以韶远县水泥价格为准,成本比砂浆低一倍有余。

大周城墙全换成一半水泥一半砂浆,减下来的钱足够全大周一年税银。

如此一来,户部拨钱哪里还用如此紧巴巴?他这个尚书也不用天天躲着人走。

往常一算钱时,他不是被这位大人堵上门,就是被那个蹲守,势必要从他手里拿批条取银子!

建元帝想到修建河堤、救治洪灾花费的银两,顿时心动,道:“明日大朝会,一并商议。”

*

早朝过后,群臣依次出宫。

事关重大,不是一次朝会能解决的,少说要讨论十天半个月的方才能定下。

事情涉及主粮之一的稻谷,谁也不想空欢喜一场,自然要私下确认一把,再谈如何推广。

余尚书一出殿门,带户部人员回去办公,“胡侍郎留步。”

“余尚书。”胡侍郎随人去了尚书常用办公的侧厅,满房全是桂花香味,遮掩住了无处不在书卷墨水气息。

桌上摆着盆景,余尚书顺手浇了下水,待入座上茶后,才道来真实目的。

“胡家商队去过韶远县,真切见过当地风情。胡侍郎于此事上可有补充?”

这位胡侍郎有一子名胡晨,去岁随胡征去过韶远县,真切见过当地情况,回来提到过修路一事。

“犬子与当地做过买卖,回京后仅提过水泥铺路,未见肥料,应是在商队离开后,县里才有此事。”

的确没错。

商队过去时,韶远县正忙着开矿做水田犁赚钱,还要忙烧制水泥铺路,陈平负责的试验田尚未得出结论,没在全县推行。

商队离开后,试验田得出结果,这才有后面的全县学做肥料。

余尚书仔细问过时间,和《报告》所言一样,未曾有出入。问过肥料,又详细问了问水泥修路。

肥料有《报告》作证,有理有据,详尽可查,遣词造句严谨。

与之相比,水泥相关全是谢砚行那狐狸写的,锦衣卫探查得不够详细,比不上《报告》,记载描绘较为片面,只能从胡侍郎这里打听。

这江无眠要说倒是说个痛快!

余尚书心中懊悔不已。

第056章 朝会

水泥之事,江无眠说得轻描淡写,几乎是一笔带过,只因当务之急是肥田。

时至八月,北地与江淮地区要秋收,秋收后农闲时期修整农具、犁地翻土,为明年春耕做准备。

小麦种植用不上紫云英,江淮地区主重稻谷,不能错过大好时机。

考虑到此事,江无眠先就“肥田”一事上了公文,水泥是另外的折子,等码头、河堤、桥梁起来了,水泥的实用性报告就赶出来了。

又过一月,适逢九月初一,时值大朝会,凡七品在京官员皆要入朝觐见。

因肥料增收一事,在京官员中原本装病的、预备巡视的、不想上朝的麻溜穿戴整齐,一早来了大殿。

建元帝头次见到官员能站在广场上!

此时京中温度不高,又赶上北风呼啸,直让人使劲缩着脖子抄手,奈何此地不比旁的,由不得小动作,只能硬挺着站在外面。

鉴于肥料事关重大,年前估摸着也就这么一回,站就站了。

没看头前五军都督府的老将军们、太傅太师全到齐了,皇帝都要赐座,待人入座,大朝会在齐总管的“有事启奏,无事退朝”声中开始。

话音一落,户部尚书余尚书出声道:“陛下,漠北、江淮两道、边疆、关中等地秋收结束,税银税粮亟待入库,岭南道晚稻种下,因行省免税粮,仅有转运仓、预备仓两仓购入新粮。”

余尚书扔了个话头,除岭南道不算税收外,其他各道的粮食都该入仓报税了。

减去路上需要的时间,各地报到户部汇总时就该到年关前了,到时朝中各部忙得脚不沾地,恐是没时间核算。

他是给在场的提醒,快点搞定税粮,别卡着封笔的底线送账簿。

建元帝“嗯”了一声,“秋收后农闲,至来年春耕尚有半年。诸位爱卿看过《报告》,冬日之前不耽误肥料制作,过半年,正能赶上春耕。谁想一试?”

关于肥料的南北差异与作物差异,朝中讨论一月,最终选了折中法子,类似江无眠准备的试验田,找个地方试验肥料。

《报告》里面提到,试验出的肥料有针对土地的,针对水稻秧苗的。

北地不种植水稻,那就用基肥肥地,地养好了产出也高不是?

相对而言,水稻更麻烦些,紫云英绿肥种植、水稻各时期追肥,都有讲究。

根据纸上经验种植,总有力所不及之处,最好是去韶远县请个擅长此事的来。

余尚书将他的想法道来,“肥料制作之法,全县皆知,县衙上下更是熟手,不若请人巡视一二,过错之处,及时纠察。”

武将行列里的薛文嘴角一抽,请人过去看着?

那也得有人才行!

来前他还听江无眠道,韶远县人太少,外面还有地能开荒,可照顾地的人手不够,无奈止步于此。

搭建码头、船厂建造、修建私塾用去大部分人手,民兵训练进入第二阶段——水性培训,抽不出多余人来。

七岁以上的孩童不分男女即将全部进入学堂,眼下正漫山遍野找紫云英、收集草籽,扒树皮割草捡破渔网攒够了送去造纸作坊,那地方正要这些东西造纸。

水力纺织还未停,全县会纺织的人都在那儿,年纪大了不会操作的在一旁帮忙整理,运到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