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遁后,我成了疯批暴君的白月光(224)+番外
叫出这个名字的瞬间,温鹤绵很明显的看到地上的人身体抖了下。
“嘉王埋藏在心中的最后一根钉子,原来藏得这样深。”
“温、温大人……”老妇人的声音发着抖,带着苍白的辩驳,“这一切都是民妇的罪过,是民妇以孝道逼迫吾儿,让……强迫他这么做的,求温大人饶过他啊!”
如果调查到的事情属实,单从她个人来讲,确实重情重义,但这件事就不能从个人来讲。
温鹤绵听完她的一长串话,丝毫没有动摇。
“不管无不无辜,他身为朝廷命官,敢在陛下行军期间外传重要消息,便是通敌叛国。于情于理,都不可饶恕,你们自己好自为之吧。”
温鹤绵说完,不再听她废话,让人先给带到刑部去关押起来,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之后的几天,温鹤绵又陆陆续续收到了几次战报,其中有谢琅亲手写的,也有属下写的,甚至还夹杂了几封她爹娘写的,五花八门。
她挨着挨着全部看完。
安顿京中事宜的同时,她陡然反应过来,属下写的战报还好,反观她爹娘和谢琅写的,全都是报喜不报忧,只说哪里胜了,将人给赶到什么地方去了,却没有说他们是否受过伤,又遇到了什么困难。
这是亲近的人之间的天性。
温鹤绵想想自己,忍不住笑了。
这年头,写信都信不过了,还得是自己亲眼看着才知道是什么情况。
京中暂且应当没问题,倘若结束得快,说不定能在开春前赶回来。
温鹤绵垂下眼睫,伸手抚过那些自己已经看过不止一次的信件,空落落的同时,心中想法愈发浓烈起来,仿佛很快就要按捺不住,喷涌而出。
她想见谢琅。
就现在。
第200章 仿佛朝堂离了她就转不得】
京中有她坐镇固然会安稳些,可新培养起来的大臣班子们也不是吃素的,即便她不在,也完全能够撑得起大局。
再加上现在叛徒已经被找出来,大家又放下芥蒂一心对外,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墙,是足够能让她放下心来的。
这种想法一旦起了,就再也克制不住。
温鹤绵认真在心中挑选好的人,想着择日不如撞日,干脆趁着议事的功夫,让他们多留了会儿,说说有没有什么意见。
“我欲前往北地,诸位大人有何看法?”
在场都是打过多次交道的老熟人了,温鹤绵突然说得这么客气,莫名让他们心头发慌。
礼部尚书倔强的又成为了第一个站出来的人。
“如今战局稳定,陛下在北地一切顺利,温大人何须冒险前往?有您坐镇京中,那些人才心服口服,不敢妄动啊!”
虽然在此之前,礼部尚书对她也颇有微词,可事实大于雄辩,温鹤绵就是有这样的能力。
到底是师生,她与陛下看着性子截然不同,实际上骨子里一脉相承,温和而强势,能把手底下的人治得服服帖帖。
“就是啊,温大人,你何必前去呢?”
“留在京中多好……”
三年前的那次意外,至今让不少人都仍心有余悸,他们简直不敢想象,再有人对温大人动手,陛下会疯成什么模样。
最近一年过得太舒坦了,谁也不想再次体会那种高压的感觉,就冲这个,他们也要求温大人留下来。
这么看来,和礼部尚书同一个想法的人还不少。
时隔多年,她居然又成为了众人眼中的主心骨,这种感觉怎么说呢,很奇怪,但又莫名有些感触。
可是温鹤绵不可能一直依照他们的想法。
令她感到开心的是,与她相熟的几个人,都没有开口掺合到劝说的事情中来。
她平静的听他们说完,方开口:“我意已决,诸位大人不用再劝说了,京城不是我一个人的京城,我相信,就算我不在,诸位也能将这些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
温鹤绵不紧不慢地扫他们一眼,忽然笑了:“就拿个例子来说,先前陛下罢朝几月,朝廷中不也没有出乱子吗?”
所以呀,他们其实就是太依赖她了。
仿佛朝堂离了她就转不得,实际上不是的。
闻言,大臣们面面相觑。
须臾,陆子慎说出了大家最在意的问题:“温大人,下官想,他们或许是担心您的安危。”
大臣们心中都似有若无的意识到,如果说陛下像一把悬而未落的剑,那么温大人,或许就是这把剑的剑鞘。
“这确实是个问题。”温鹤绵坦言,她在心中揣摩了半晌,她莞尔,“三年前,只是意外,我既然决定去,那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诸位,陛下相信你们,我也相信你们。”
“剩下的,不必说了。”
温鹤绵好说话极了,难得强势一次。
“我想,不只是我,你们也定然放心不下陛下,既然如此,由我前去盯着,相信大家也能放心些。”
前面说那么多话,大臣们都还在犹犹豫豫,此话一出,顿时都不吭声了。
良久,有人打了个头,抬手朝她一拜:“万望温大人,此行顺利。”
其余人纷纷叹息,也跟着这么做了。
温鹤绵颔首:“多谢。”
话已至此,剩下的无需多言。
温鹤绵原本就在心中打算了几天,现在顺理成章将手上的事务交出去,又点了三千人马,准备歇息好后再出发。
行军途中,谢琅的位置随时都在变,温鹤绵也不能确定他现在到底在哪里,况且要是一不小心闯入敌人的包围圈,那就拖后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