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守望(5)
老建筑
等到公司的时候,已经快到八点了,正是他们平日的上班时间。
徐清旖去签了到,坐在自己的工位上准备开始做昨天晚上没有完成的工作。
“小徐,肖总叫你。”邻座的同事过来说。
徐清旖把文件放在桌上,然后才去肖珩的办公室推开了门。
“肖总,有什么事吗?”
“这是Flaw的负责人,你认识的。”肖珩说。
徐清旖点点头,又听见肖珩说:“你来做翻译。”
李安朝她挑挑眉,徐清旖问:“我?知一姐呢?”
“她有另一个项目。”肖珩说。
“好的,我明白了。”
李安年轻,作为富二代本身就骄纵。一次会议下来,问题回答得牛头不对马嘴。
送走了他以后,徐清旖瞄了眼肖珩,看见他紧抿着的嘴唇,察觉到他此时应该火气不小。
她低着头,想要避免惹上这场无名火,却听见他叫自己的名字。
肖珩感觉自己的眉心正突突地跳,他合上计划书,闭着眼睛轻按太阳穴,“这几天你负责一下接待,了解对方的喜好,过几天我们再谈。”
“肖总,这位李先生,真的是负责人吗?”
“他是主管。”肖珩说:“那边传回来消息说主管过来的时候,我以为他们是重视中国市场,现在想来,大概是太子爷想出来转转。”
“那怎么办?”徐清旖问:“他年纪轻,出门连个翻译也不带,也不会谈合作。”
“等等吧。”肖珩叹了口气,然后说:“这几天你把人跟紧了,别走丢了。”
为响彻精神建设的号召,黎江市文化局邀请沈翌用旧相机给文物和古建筑拍宣传图。
这天他起了个大早,先顺路来到阿婆这里包了两份糖火烧装进背包,然后才背着相机去工作。
文化局副局长是一位中年人,他很重视这次拍摄。见沈翌来了,一边打电话一边招呼他说:“今天拍老城,你从这扇门进去,我们的车在等你。我这儿走不开,我待会儿中午过来找你们,路线和拍摄重点我都给小王讲了。”
沈翌点点头,顺着他指的方向往前走。老远看见一辆黑色的小车,车头处立着一个小年轻正向他招手。
“沈先生是吗?刘局让我在这儿等你。”
沈翌点点头,复又觉得好像不太妥当,朝着他伸出了手。
小王是农村来的,还不太适应这种问候方式,错愕了一瞬间,后知后觉地回握。
黎江市的文化底蕴其实并不深厚,所谓老城也是没多少年前建的些清朝的建筑,在此之中有特色的更是少之又少。
沈翌被小王背课文似的磕磕绊绊的讲解闹得有些头疼,又不好意思出声打断,只能埋着脑袋仔细瞧取景器。
“现在这个是叫寻阳阁,是清朝...”他似乎有点想不清年份。
“康熙廿三年造。”
“原来你知道啊!”小王说:“对,就是康熙。我人笨,记不太清了。”
“刚来的时候在石碑上扫了一眼,是我不够认真听你讲。”
“我还不知道讲得对不对呢,你记性真好,我就算扫一眼也不记得。”
他没接话,此时无论怎样都显得不太合适,只能换了个话头,指着顶层说:“歇山顶,我最喜欢的设计。”
“这我知道,以前村子里修老房子,都是这种顶,好看还不积水。”
沈翌点点头,“最早是叫九脊殿,听着没有味儿。”
“沈先生你是哪儿人啊?”一个上午的相处,小王对他已经有些崇拜的意思了。
“我是南城人,夏季多雨,这种顶也就常见了,其余的是听老人们讲的。”
其实沈翌没说真话,大学四年他日日泡在图书馆。学累了的时候就会找些带插画的书看,有一本叫做《中国古建筑研究》的书,沈翌认认真真看了好几遍,认识的也就多了。
刘副局长来的时候,提着一小盒蟹酿橙,这是杭州的菜式。将蟹肉装进空的黄橙瓣里,酸甜的果汁泡着,放在米酒和香醋调配的汤中蒸熟,新颖香甜。之前徐清旖馋嘴,拉着他从黎江的江南跑到江北,就为了尝尝那家极出名的杭州菜,其中就有这蟹酿橙。
局长把吃食递给沈翌,不允许他拒绝以后,问他有没有去看佛光寺。
沈翌摇摇头,又跟着局长去参观庙祠。
“这是我们市里最老的建筑,始建于宋朝。”局长说:“宋代人偏爱月梁造,工艺也成熟些,建筑便精美了许多。”
沈翌给顶上的横梁拍了几张照,听见他说:“北宋的《营造法式》给月梁定了制度,建造更规矩了,佛光寺就是之后建成的。你看,在这根长梁上。”
“四椽栿。”
“你知道?”
“听说过。”沈翌点头,“这里月梁的梁头应该是卷剎。”
“早年在山西见过带卷剎的柱头,但他们说那是元代的建筑。”
“宋代以前好像是北方更常见,元代大规模使用减柱法,斗拱的作用减小了,月梁上的美观要求也就相应降低了。如果您所说的建筑也是佛寺的话,选用卷剎应该还有祈福的考量。”沈翌说:“卷剎也是卷杀,杀削不祥。”
“我做研究员的时候,就是在唐宋口儿的,后来被调去明清,就没怎么关心这一块了。”他点燃一支烟,拇指和食指放在一起捻了捻,“书上说唐宋时多有月梁,明清后就少用了。其实你看,它说的不对,现实中明清以后南方建筑仍然多有乳栿和月梁。”
“明成祖迁都后,政治中心北移,社会的关注点自然也就去北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