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千金在年代搞科研(261)
五年过去两位老人早已是颐享天年的年纪,没有精力继续带学生。在儿女的强烈要求下,黄有德和妻子终于还是妥协从西北回家。
吴思睿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学生。第一批学生最高只考上了高中,即便如此已经是最有天赋的孩子。
偏远落后地区就是这样,教育资源跟不上,即便再有天赋从起点就落后一大截,只能勤修不辍。
好在学生们心态不错,在高中复读,再学两年肯定能考上免费的师范学校。
她拉着严旭阳的手千叮万嘱,一定要狠抓孩子们的学习,千万不能松懈。
黄有德坐在窗户边,眺望着生活了十几年的西北。
北方不同于南方的含蓄内敛,它是放荡不羁的美。
他祖籍是北方,不过是地图板块的东北方向。
东北和西北都是北方,却是不同的环境。不论是冰天雪地的东北还是漫天黄沙的西北,都承载着他人生中大段时光,具有不凡的意义。
黄有德摘下眼镜,这大概是他此生最后一次欣赏广阔无际的戈壁滩。
多少个日日夜夜伴随着风沙声入眠,不知何时起习惯了风沙的声音...
黄有德和吴思睿悄悄离开没有通知任何人。
然而学生们何其聪明。
停机场外不知何时站着全校所有学生,生产队的乡亲们手上拎着鸡蛋或家禽不知该如何上前。
他们第一回如此近距离接触飞机,担心贸然上前把飞机碰坏了。
黄有德戴上眼镜,看见了车窗外的学生和乡亲们。
他推了推身边的妻子:“你看。”
严旭阳放好行李看了眼外面,连忙快步下飞机劝说乡亲们回去,尤其是送礼更使不得。
乡亲们挎着鸡蛋篮子、拎着风干的肉条,自家逢年过节才舍得吃得东西全都掏了出来。
“乡亲们,你们的好意老师心领了。大家生活都不容易,老师就是担心你们太热情才悄悄离开,你们把东西都带回去吧。”
老乡们却不答应:“黄老师和吴老师在俺们生产队待了十几年,不仅是我们生产队的一份子还是我们的大恩人。我们只有这么多东西拿得出手,代表着我们对两位老师的感激,你就请两位老师收下吧。”
吴思睿和丈夫在闻岩的搀扶下从飞机上出来。
乡亲们见状连忙上前。
小队长上前代表乡亲们发言:“吴老师,你们在咱们生产队待了十几年,教我们科学喂猪放羊、培养个人卫生习惯、给大人扫盲、教孩子读书认字、又请部队帮忙通电建草场,大家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大队能有今天多亏了您二老的付出。我们拎着的鸡蛋肉干不值几个钱都是大家一片心意,你们就收下吧。”
吴思睿微微笑道:“谢谢大家的好意,这不是我和老黄两个人的功劳,因为有大家的全力配合我和老黄才能帮助大家发展。你们的心意我俩收下了,只是东西我们不能要,你们带回去吧。”
乡亲们说不过知识分子,把东西放下就要离开。
吴思睿无奈妥协,只收了鸡蛋。
吴思睿又交代了学生们几句,让他们好好学习不要担心学费的事,只要想读书就有学上。
目送两位老师离开的背影,高年级的学生大声清了清嗓子,“同学们,预备唱。”
音乐课是吴思睿最擅长的一门学科,每个班都被她教过同一首歌,此时全校学生为她唱着送别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听着身后孩子们稚嫩的歌声,吴思睿和丈夫在飞机门口站稳后冲他们挥了挥手。
此去一别,不知能否再见。
吴思睿拍了拍严旭阳的手,叮嘱他保重。
她哪里看不出来郑理和严旭阳的关系。只是年轻人心里有分寸,他们俩大半辈子没成家,她都不免心疼俩孩子受了大半辈子苦。
闻岩亲自驾驶的飞机是梁好造出来不到三个月的第一架小型私人飞机。
飞机试飞过无数次,这是第一次远距离飞行。
首都无数人翘首以盼,所有人都对梁好的私人飞机寄予厚望。
飞机开了俩小时就到了S市,黄有德和妻子不准备和儿女住在一起,夫妻俩决定找个南方小镇养老。
第135章 坦白重生
(已修)
二老挑挑选选最终选择了定居江县养老。江县是著名的江南小镇, 有梁好的姑姑一家,闻二山的家具店也开在江县,平时互相有个照应。
闻岩跟着女儿奴大舅哥安排好两位老人的住所才返程回首都。
航线都是提前申报过, 不会跟航班撞上。
闻岩开飞机的年限很短, 满打满算只有半年, 这种情况一般是不能上路或者得再配一位机长。
不过这是由梁好亲自设计的飞机,乘坐飞机的人都是梁好的亲人, 双方签下了协议, 就没有带着外人一起提心吊胆。
尽管闻岩驾驶飞机的年限短, 但他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 上手就知道哪个按钮是什么功能。他甚至对战斗机很熟悉,操作就跟开车一样简单。
这种烦恼他不知该找谁倾诉。
如果告诉父亲,他肯定会说是自己有天赋。
闻岩认为这不是天赋,更像是后天养成刻在骨子里的潜意识习惯。他明确记得自己以前没开过飞机,也没当过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