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水浒传+金瓶梅同人)西门大官人在北宋末年(203)+番外

作者: 鸦泉 阅读记录

因为去年冬季北有盐军举事,南又有方腊起义,大宋朝廷定下西门卿与宋江鹬蚌相争之策。

因此宋江未攻打高唐州,朝廷也没有派呼延灼率师攻梁山。

如今西门卿算是第一波,以朝廷名义,对梁山好汉们的镇压。

但西门卿决定出兵讨伐宋江,却并非只为宋江。

更是像先前与吴用讨论过的那般,借讨伐宋江之名,行扩张地盘之实。

“……如此这般,讨伐宋江未必能毕其功于一役,第一次便由我亲自率军前往。”西门卿说道。

吴用等人俱都明白,即是能一举歼灭宋江一伙,也不可一举歼灭了。

如若不然,日后岂不就失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出兵名头了?

仅为讨伐宋江,并不需要多少人马。

按照原著估算,如今梁山兵马也就一万五左右。

何况林冲、武松、鲁智深等人已经归了盐军,梁山好汉们的整体战斗力,如何能抵得上粮草兵械充足、训练有素的盐军?

整体上来说,盐军以一敌二都算说得保守了。

不过考虑到梁山泊的水泽地形,造船厂虽已经造出许多用于内陆湖泊的小船备用,盐军也不能像陆地平原那般,可以全力施为杀敌。

便算一对一罢,一万五盐军足矣。

“调遣一万五盐军,其中八千攻打梁山。剩余七千……便权作支援罢。”

写作支援,读作分兵。

真正去处,自然是去除权奸、救万民了。

众人商议一日,定下来‘讨伐宋江’的方略和细则。

之后就是调兵遣将,从横山军抽调五千盐军,又各从两个盐场抽调一千留守的盐军精锐,以及镇守清池县的三千精锐(护卫队),也跟随西门卿出兵。

另外,再混入六千盐民所组成的盐军。

如此,一万五的讨宋大军就组成了。

并将回去镇守横海军的林冲也调来,与西门卿一道各领一路盐军,出了沧州。

西门卿往梁山泊所在,郓州和东平府方向而去,林冲则在途中稍稍偏离。

……

这一日,西门卿率领盐军行军到梁山泊边界。

有一侦察兵前来禀报:“在前方二里处的林中,见到了知州提过的男人!”

西门卿一甩马鞭:“带路前往!”

来到这处林中,西门卿就见到了刚从梁山离开,取道回大名府的玉麒麟卢俊义。

果真生得是目炯双瞳,眉分八字,身躯九尺如银。威风凛凛,仪表似天神*。

一眼便能看出他有一身好武艺。

小名系统:[武艺好吗?智商换的。]

作者有话说:

【5月全勤:5/31】

感谢在2023-05-04 23:48:24~2023-05-05 23:57:17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榕涵 1个;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08章 知州信我

◎玉麒麟:知州爱我!◎

就小名系统对玉麒麟卢俊义智商的调侃, 西门卿不予置评。

水浒中卢俊义轻易就迷信了吴用的算命批言,自大名府离家往山东而去,自投虎口, 被绑上梁山。

确实智商欠缺。

再之后被强留梁山月余,回到大名府后便成‘反贼’, 就是形势逼迫, 全由不得自个儿了。

在西门卿进入林子时, 卢俊义便已听得动静。

转头看过来, 只见:

哒哒奔来的高头白马背上,骑着一身材魁伟的男子,穿甲戴盔,腰间挎一把长刀。

威势凛凛, 气度不凡!

其后还跟随几人几骑, 俱都身姿矫健、精神满满, 亦是穿甲戴盔, 腰挎长刀。

在这之后, 还有百十个奔跑的带刀兵士,一阵风似的呼哨而来,扬起一路烟尘。

此时突生意外, 卢俊义惊疑不已!

这一伙人来自何处?!

虽是在梁山脚下, 却绝非梁山众。

只因梁山匪寇蠢毒无忌,哪里具有半分这些人的正气面貌!

倒是宋□□厮曾道, 西门知州不日便会来讨缴梁山。莫非此人……

西门卿勒马, 停在卢俊义前面十步开外。

后面的骑兵和步兵人众,不必下令, 就已自动呈围困之势, 将卢俊义包围在内。

与卢俊义照面之后, 西门卿并未立马道明身份,而后再顺势道破卢俊义在大名府的困局绝境。

而是姿态威严,霸道喝声:“何人在此!干甚勾当!老实道来!”

除西门卿外,随行的盐军将领和兵士们都不知缘由,此时见西门知州严肃喝声,便也都严阵以待。

猜测莫非此人与梁山贼寇有关?

便是无关,在梁山泊畔见到闲杂人等,盘问一二也属应当。

此时的西门知州率领精兵强将,更添威势,凭谁身单影只陷入包围,都得要发憷。卢俊义也不是那个例外。

何况西门卿个人的气度威势,也确实非同凡俗男子。

一旦冷面示人,那真是叫人心肝发颤!

卢俊义身陷围困,被居高临下审视,或许一个不对,便要将他斩于此地。

虽与他在梁山贼窝之时一般,身家性命都受到威胁,但那时可远不及此时,叫他心肝胆颤!

未敢有半点吞吐迟疑:“小人鄙姓卢,双名俊义,河北大名府人士。”

西门卿严声逼问:“既是大名府人士,怎在此梁山泊边?!在此干甚勾当!”

卢俊义不敢稍慢,忙道:“小人到此,实非自愿。全因月余之前,梁山贼人潜行大名府城外,将小人用药迷倒,又一路灌药将小人绑上梁山,拐骗小人落草为寇入伙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