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扮男装后抢了男主的路(163)
彼时的杨平对尉迟乙盲目崇拜,对他的这套说法深信不疑,于是就按着尉迟乙的计划,尉迟乙从西边、他从北边,两军一起夹击朔方藩镇。
但谁能想到,尉迟乙他说的“拿一点”硬是劫了朔方节度使大半的粮仓。
分赃的时候,尉迟乙倒也爽快,分了杨平三分之一,只是尉迟乙跑得比兔子还快,朔方节度使追过来时没看到尉迟乙,就追了杨平一路,害得他仓皇逃回朔州。
杨平本想着再也不做这样的事了,可没多久尉迟乙又来信了,他说他吸取了上次经验,这一次不打劫朔方节度使了,去打劫河东节度使,朔州离河东近,杨平也可以先他一步逃回朔州,不会受他的牵连。
那时年轻不懂事,杨平便真的信了尉迟乙。
谁能知道,就算是打河东,尉迟乙还是跑得比他快,等河东节度使回过神来时,没有看到尉迟乙,把账全算在了被逮了个正着的杨平身上。有那么一段时间,河东节度使时不时就带人打过来,打得杨平怀疑人生。
杨平守就怕哪天两大节度使合起伙来把他给撕了,只能说还好这两位节度使相互不对付,没有合作的兴趣,让他得以茍存到现在。
他这几年也是胆战心惊地守在朔州,除了偶尔打一下游牧部落,基本上都不出城。
本书由LK团队为您独家整理
如果没有看到尉迟乙,杨平都快忘记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了,可他看到了尉迟乙那张颇有些欠揍的笑脸——
更气人的是,他还打不过尉迟乙!
杨平没好气地说:“出城左拐是朔方,右拐是河东,赶紧走,我现在没工夫搭理你!”
尉迟乙笑着说:“敬高兄说这话就不厚道了,我可是特意过来支援朔州的。”
杨平狐疑地看向他,就他所知,尉迟乙比他还穷,拿什么来支援他?
尉迟乙大言不惭:“敬高兄身在朔州,不通京城消息,我如今是陛下亲封的元从卫大将军兼右羽林卫大将军,这一次就是奉陛下之命,来朔州赈灾的。”
杨平确实消息闭塞,他只听说尉迟乙被调到了潼关,也不知道这小子是运气好还是不好,人还没到潼关,先帝就驾崩了。
杨平觉得苏琰虽然残暴不仁,但好歹是皇后之子,从小受的是皇家正统教育,至少上得了台面,如今的皇帝就不一样了,听说打小没有存在感,在皇宫的时候就没有读过什么书,十三岁的时候就被打发去了鸟不拉屎鸡不生蛋的穷乡僻壤,既没有文化也没有见识——
这样的人能做皇帝吗?
杨平很是担忧,只是担忧也没有用,这些年他死守在朔州,即便是苏彧登基的时候也不曾离去,他怕自己一个转身,朔州就落在外夷之手。
别说苏琰,就算是苏琰的父亲做皇帝的时候,杨平也不指望朝廷会派人来赈灾,听到尉迟乙的话,他愣了许久,才小心翼翼地问:“你莫不是又在诓我?说吧,你小子这次想要打谁,只是你也看到了,如今我实在腾不出手来帮你。”
尉迟乙不可能是从京城过来的,京城到朔州可没有那么快。
杨平刚说完,就听到有人笑出声,然后他看过去,硬是看直了眼。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站在尉迟乙身边的关系,苏彧被他衬得不似这凡间的人,谪仙也不过如此,杨平想,他忽然有些相信尉迟乙是从京城来的,至少苏彧肯定是从京城过来的。“这位是?”
苏彧暂时不想让杨平知道自己是皇帝,于是借了谢以观的名字一用:“我是谢知微,是圣人亲封的安抚使,负责这一次朔州赈灾。”
她临时给自己封了一个官,反正她是皇帝,想当什么官张口就来。
尉迟乙听着苏彧的介绍,默默地想着,陛下到底和他一样没文化,一开口就不是谢以观那味道。
好在杨平没有听出来,他双目炙热地盯着苏彧:“竟是谢翰林!当真是久仰大名!”
翰林院的人,那是京城派人来赈灾没有错了!
苏彧轻咳了一声,指正杨平:“我现在已经是中书舍人了。”
杨平颇有些不好意思地道歉:“确实是久居偏远之地,不通消息,还望谢舍人海涵。”
尉迟乙悄悄拉了一下苏彧身上的大氅,怕她说多了露馅。
苏彧却是很自信,对着杨平弯了弯眼睛,露出唇边的梨涡来。
杨平被她笑得有些迷糊,光苏彧这副模样就担得起芝兰玉树四字,他便也没有想到苏彧用词上的漏洞。
苏彧从容不迫地问着杨平,朔州境内有多少兵力,又有多少存粮。
她又告诉杨平,这一次她先带了石炭和一部分赈灾粮过来,她需要知道城内的存粮能否撑到后面的赈灾粮运到。
“石炭是用来治病的吗?”在杨平的心里,石炭还只是药材,但是现在的朔州百姓更需要烧火的木炭。
苏彧摇摇头:“是用来烧的。”
杨平很是诧异,石炭可不便宜,这么多石炭……就是用来烧的?
“数量有限,所以不可能挨家挨户地分,这就需要杨刺史将受灾的百姓集中在一起,按组进行管理。”苏彧说,“再按组进行分工干活,该铲雪的铲雪,该修东西的修东西,干得多分到的粮食就多。”
越是这种时候,越是按劳分配,才不会乱掉。
杨平愣住,他倒是没有想到还要灾民干活,但是随即一想,确实光靠城中的守军来干活是不够的。
苏彧想了想,又说:“十岁以下、五十岁以上的,另外分组,他们可以不干活就领粮食,还有将城中会医术的,不管是正经郎中还是道医,都集合起来,跟着巡逻的兵士一起巡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