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鬟们闻言一个个都喜逐颜开。
詹木舒在一旁若有所思,这就是母亲刚刚说的赏罚分明么?
首饰盒是早早准备好的,里面摆的簪子主体部分都是银,虽然不是特别重吧,但也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重点是簪子尾部做了各样的花型,花蕊部分用了碎玛瑙、碎玉等物来添彩。这样的做工,这样的设计,对于丫鬟们来说,真就是难得能拥有的。
乌嬷嬷乐得给万商增加名望,笑着说:“你们有福了,这是太夫人特意去城东万珍阁找老师傅们订做的。也就是我年纪大了,若不然我也求着太夫人偏给我一支。”
这显然是玩笑话,一时间屋子里都是快活的空气。
等丫鬟们领了赏,外头传话说是汀兰苑的金姨娘来了,正在茶房里喝茶。这就是荣喜堂的下人会做事,金姨娘来了,太夫人不知道要不要见,要什么时候见,先领着姨娘去茶房里坐一坐。这样姨娘不用在寒风里吹着,面上自有一份尊重。
万商朝詹木舒看去:“你这会儿来找我是为着什么?”
“哦,我就是想告诉母亲,为姑姑写的传记已经完成了。”不枉他点灯熬了几晚,詹木舒兴致勃勃地从怀中取出一叠纸,双手举起来递到万商跟前,“请母亲过目。”
“我又不识几个字……”万商道。
万商自幼学的是简体字,时人都用繁体字,虽说她写不来几个繁体,但只说认字的话,国人好像都自带繁简转化器,万商当然读得懂。不过,她没有一开始就表现出自己阅读无碍。最开始,她只说自己识得几个简单的字,那字是詹木宝念书时,她忙里偷闲跟着学的。再然后,或是看账册,或是看帖子,她都叫识字的大丫鬟读给她听,听完了又接过来自己看几遍,然后下次再看别的,她就装作自己又能看懂一些。
反正现在万商拿本账册自己看,没有人会怀疑什么。
大家只觉得万商聪慧无比,就是托生农家被耽误了。若太夫人的娘家家世好一点,哪怕是耕读人家,以太夫人这种学什么都快的本事,说不得能传出个才女名头。
不过万商自家人知自家事。她读账册确实没问题,但叫她去看什么四书五经,她保管一个字都看不下去!自从高考结束,她有限的文言文知识就逐渐还给老师了。
万商说自己不识多少字,詹木舒丝毫没有看不起的意思,反倒越加兴致勃勃,试探着问:“那我读给母亲听?”要是读的时候,万商跟着点评几句,就再好不过了。
万商说:“你姑母的事儿本就是我讲给你听的,对我来说无甚悬念。不如这样,正巧金姨娘来了,她是全然不知那些事的,叫她也在一旁听着,看看效果如何。”
要搁以前,詹木舒看到父亲的姨娘,那都是要第一时间远远避开的。但现在提出这事的是太夫人……詹木舒就在心里劝说自己,金姨娘也是府里的人,勉强能算个长辈,如何能不知道姑母的英勇事迹呢?叫金姨娘听一听,也好多一个人怀念姑母。
万商看出了詹木舒的些许为难,她虽然改变了府里的不少作风,但有些事放在此时的社会大环境下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她无意把詹木舒教坏了,便说:“来来,快立一块屏风,就立在我左手这边,叫金姨娘坐在屏风后面,我们听三爷说故事咯!”
丫鬟们立刻行动起来,有去抬屏风的,有去重新准备茶点的,有去茶房里请金姨娘过来的……片刻之后,大家就准备就绪了,在屋子正中间给詹木舒留出了舞台。
金姨娘点灯熬夜给万商做的衣服,还没来得及献上,就被拉着一起听故事。她身为姨娘,算不得正经的主子,与府里的三爷着实没什么接触,此时见三爷对着太夫人颇为濡慕的样子,心里先是一惊,然后又是一定,越发觉得讨好太夫人是没错的。
詹木舒站在屋子中间,轻咳一声,捧着自己宝贵的稿子大声念起来。
连着念完三张纸,把一个小故事念完了,詹木舒一脸期待地看向万商。
万商:“……”
万商之前也是疏忽了。她以为詹木舒会像写通俗小说一样地去写这个传记,没想到詹木舒会写成离骚那样。咳,不是说詹木舒的文采能比屈原,是说都一样难懂。
万商下意识看向左手边。她觉得金姨娘该是一个伶俐人,伶俐人总会抓住机会说些打趣讨巧的话。结果金姨娘很显然是辜负她了。可怜这位姨娘连着熬了几个夜,本来就困着,听着詹木舒念了些什么之乎者也、者也之乎的,困劲越发压制不住了。
金姨娘忍不住地打了一个哈欠。
詹木舒:“……”
詹木舒有些茫然地问:“我写得不好吗?”
好不好的……反正凭着万商已经差不多都还给老师的文言文知识,她没听懂。万商赶紧说:“我……这不是根本不识几个字么,你写得越是好,我越是像一头牛。”
“牛?”
“对牛弹琴啊!”万商笑着自嘲。
第21章
万商更想看到一个通俗小说版的传记。因为在谋划之初,她就计算好了要让詹水香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这不仅能消除詹木宝的身世隐患,还有其他的诸多好处。
只是这些好处都不能诉之于口罢了。
此时,万商就只能故作犹豫地对詹木舒说:“在家乡的时候,我很喜欢看人在戏台上唱戏……不是京城里这些个戏班子唱的文辞优美的戏,而是更粗俗一些,是乡下人都能听懂的戏。我最开始还以为你会把传记写成那样,就像我以前看过的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