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王爷:王妃她是权谋大佬(100)
只是,再疼,他们这会儿也得打起精神来好好想想今晚该如何应答。
昨日,二叔和三叔与他们说了,如今朝中最大的事便是兵制改革。
他们两兄弟听到二叔他们说的后,只觉得提出此等改制之法的兵部尚书真就是庸才一个,这样的人坐在兵部尚书的位置上,真是他们这些军人之祸啊!
秦梓凝在松院又陪了一会儿两个哥哥,确定阿娘这一两天就会请人去昌平侯府提大哥和婉儿姐的婚事后,便回院里忙正事去了。
她昨日才去了昌平侯府,今日再明着去的话不合适,昌平侯世子的药看来只能暗地里送了,还得和世子夫人他们说一下叶大夫这两日不去他们府上。
秦梓凝想着便让人将药给送过去,还给叶百草找了个借口搪塞一下世子夫人。
安排完这些事后,整夜未眠的她,这会儿倒是有点困意了,左右此刻无事,她便去歇了一下。
大殿之上,同样整日未眠的君熠,此刻正站在朝臣的最前方和秦丞相左右对称地站着。
他听着兵部尚书和昌平侯两人在那一唱一和地提出兵制改革,只觉得可笑得紧。
别说君熠听着可笑,便是秦丞相这个文官听着他们两人所承之事,也觉得可笑得紧。
史岩和昌平侯两人讲了一通改制的好处后,见百官们都没说什么,便适时地停了下来。
君凌安这才慢幽幽地开口道:“众位爱卿对于昌平侯二人所奏之事都有什么看法?”
百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不认同昌平侯二人提出的建议的大有人在,只是能在朝为官的人,就没几个不是人精的。
他们都清楚,兵制改革一事看似是兵部尚书提出的,可其实这也是圣上之意。
所以他们都很识相的没有提出异议。
秦丞相本不想多言,毕竟他们秦家在军中为将的人不在,前一天晚上,他还就这个事特意叮嘱了刚刚回京的秦云柏和秦云常二人。
他们二人都是军中的将领,深知老部下的重要性。
若是不提前和他们说,只怕在朝堂上会立马跳出来反对。
正如秦丞相所想的那般,秦云柏和秦云常二人要不是已经在父亲这边提前知晓了,只怕这会儿早就和兵部尚书吵起来了。
秦丞相从队列中走出,对着君凌安行了一礼后说道:“圣上,兵部尚书提出的此法不妥。
老臣虽只是一名文官,不懂行军打仗之事,可老臣也知晓这行军打仗最讲究就是一个配合。
一名有勇有谋的将军,手底下必然会有和他配合默契,可取长补短的副将,也有绝对服从命令的兵士。
将军排兵布阵,都是需要和兵士们磨合许久,才可让众将士们知晓布阵时,自己的位置在哪?
一个军队好不容易才磨合好,如今却要把这个磨合好的军队拆了重建,这怕是不妥吧!
兵制改革事关边防,边防一旦出了问题,敌人便会趁虚而入。
此事事关重大,还请圣上三思!”
龙椅之上的君凌安在看到秦丞相站出来反对的时候,脸色便不大好了。
等秦丞相说到后面的时候,他那隐在龙袍里的双手猛地握紧了。
他当然知道一支高配合度的军队才是能打胜仗的关键,可他怕的也正是这么一支配合,服从命令的军队。
因为这些兵士们配合,服从的人可不是他。
第九十一章:君凌安震怒
秦丞相的话音一落,底下陆续又有大臣们站了出来,赞同他的看法。
他们这些人都是单纯的就兵制改革一事提出自己的看法。
可他们这一站落在君凌安的眼中,却是自动的把这些人归到了秦丞相的阵营里。
因为在他看来,他们都是在秦丞相站出来反对之后才表的态。
对于这一点,秦丞相也属实是冤。
他在朝为官多年,经历了三代帝王,深知为官之道,他最不喜的便是结党营私,又如何会去拉帮结派?
只是他在朝为官这么多年,再怎么都会有那么几个交好的官员,朝廷每年新进的一些官员里自然也有那么一两个他觉得不错的后生,对其有过指点一二。
他虽指点过他们,也是觉得他们是可塑之才,想为朝廷选出一些得力的人,并没有半点私心。
这些人考取到的功名也是他们自己经过了十年的寒窗苦读,一级一级考上来的。
秦丞相再是赏识人才,也从未替这些人走过半点捷径。
只是,他的这片赤诚,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两任先皇看得到,唯独君凌安看不到。
秦丞相这个老臣在君凌安的眼里那是眼中钉肉中刺的存在。
越来越多的朝臣站出来反对,尽管兵部尚书和昌平侯二人,以及和他们同一阵营的大臣也都站了出来同反对之人理论。
可是在反对的声音这么大的情况下,兵制改革一事,只能暂且搁下了。
退朝后,君凌安一回到议事殿中便气得将桌上的奏则尽数扫落在地。
早就得了消息的武宁悠刚一进殿,就有一本奏则非到了她的脚边,她脚步微顿,示意宫女们都退出去。
“陛下又何必这么动怒,如今的局面不是都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吗?”
早在要提出兵制改革之时,他们就已经知晓了会有怎样的结果?
正是因为知晓,她才会让人去取了毒药来,想以此来控制朝中的大臣。
君凌安见是她来了,脸上的怒意消了一些,伸手牵过她的手,沉声问道:“悠儿怎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