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食方(106)
“……叫他道长,不然听见了,会更凶的。”
“哦,道长……不过道长对郡主好……嘻嘻,那凶点也没事……”
阿草说的没错,云来道长再凶,心还是好的。
*
屋外,寒风萧瑟,不因朝阳冒出山头而有所收敛。
道长径直走到了门外的荒地上,那几个靶子立着,不是独一个,但不知为何,看过去总是有些孤伶。
他也没再往前,就停在萧鸣笙昨日射箭的位置站定,无需回首,也知六郎跟了来。
“父亲……身子可好?”
“能不好么?流连山野,与万物为友,无尘世可恼,瞧瞧,是不是比从前还胖了一圈?”
说罢,他还抬了抬道袍,只见道袍单薄,瞧不出胖瘦——依崔明端看,反倒是比从前潦倒些。
从前,那也是在崔明端十七岁之时了。
而眼前的儿子,早从略显青涩的少年郎,到如今老成持重的模样。
“长大了……”
云来道长说时,带着复杂难言的情绪。欣慰,也愧疚。
崔明端还没应,便听得父亲又道一句:“不过,你这般严苛,与鸣笙相配么?”
“……”
崔明端是头一回在外人——父亲也不算是外人,听到她的闺名,莫名是红了耳根,却引来了父亲大乐。
“我还道崔大人如外头传的那般冷峻无情,铁面无私。到底还是个儿郎,挺好。”
道长打趣完,又转身朝着后山而去。
“父亲……”崔明端追了两步,“山林寒凉,要不还是回观里住吧。”
“谁说我住山林里了?我是修道,又不学那山猴。”
鞋没沾多少泥印,道袍也没被树枝频频刮过的痕迹,不太像是从眠山那边赶来。
眼下,天也刚蒙蒙亮,两地相距十里。
不过,崔明端没驳父亲的面子,又借故说起了正事,“郡主昨日问起了动土日子,儿子不敢在父亲面前班门弄斧……”
说到萧鸣笙的事,道长又是气鼓鼓的,转身回来,对着那些靶子就是一顿骂,“看黄历的事,可别来问我一个修道之人。你一个陵安府少尹,哪来旁门左道的本事?今日就拟个折子上去,让礼部和工部自己挑个日子。”
末了,还要加上一句:“当年,修这几间小破屋,也不知是省了多少银子。那会儿四海刚平定,国库空虚,她是异姓郡主,为天下万民表率,省着些也无妨。而今,荣安郡主有封地与封赏,天子又那般爱重,便让他们拟个章程来,没得还要自掏腰包。”
崔明端也是这意思。只是看父亲心中攒着往事的郁气,也不敢说昨日她就已经给了银子了。一百两的银票。
不单是为门前的台阶,也要在山下修路建屋。
这银子,是不太够。
萧鸣笙原是给他看黄历的辛苦费,奈何崔明端以为她不知世事,着意自己添些进去。
罢了,还是照父亲所言,拟个折子上去。
她是萧家女,又为异姓郡主,都不可能再安然躲在人后。
*
朝廷的动向,萧鸣笙向来不知。只惦记着冬至要给荀二郎送鹅。
荀二郎也记着卤鹅,光是在梦中就念了数回。
碍于他一向多情,妻子听得呓语,还道是在外头又有了新人,气得将他手臂掀飞。
一举便将人惊醒了,“鹅……”
“夫君擦擦口水吧……”
妻子也不耐烦伺候他,径直往他脸上仍了条帕子。她是平阳柴家的女儿,与荀家门当户对。要不是荀二郎这面皮能看,唬了人,她才不要入他家的门。
“鹅鹅……”往日精明风趣的人,忽而吃吃傻笑。
柴氏也有些担忧,赶忙是往后退了退,“夫君头疼否?”头疼便叫仆妇们进来。
别是这些日子去户部,过于辛劳,将脑子使坏了。
那这门亲,还作数不,可说不准。
“鹅鹅鹅……无事,我就是想到后日是冬至了……鹅鹅……”
荀二郎又迷迷糊糊躺回,合目而睡。若不是还时不时咂摸回味那只卤鹅掌的味道,夫妇间倒也相安无事。
柴氏简直没眼看。往年冬至也不曾这样重视过。保不齐是被外头的老相好勾着了,哼!
“冬至要祭祖,夫君可别因公务繁忙忘了。”
“晓得晓得……”也不能因公务繁忙,就忘了送鹅过去。
荀二郎的嘴严,萧鸣笙要送鹅一事,没跟妻子说,连崔明端也瞒着。
郡主的身子,实在是太弱了。这几日又病了,没送成也罢,万一御史闻着味参奏他一本,那可吃了个大亏。
天一亮,荀二郎就着急忙慌往崔明端的铺子去。
果不其然,就让他逮到了人。
与上回不同的是,这一回崔明端的面上,堪称东风过处,春意萌生,哪有往日露于人前的冷面?
“呦,崔大人,这是连夜查案,才从外头回来?”
“荀兄……”
崔明端面皮薄,禁不住他打趣,便先转了话,“郡主托我问一声,明日的鹅……”
“这鹅,我即刻就吩咐人送去。”
荀二郎要看友人的乐子,也记得自己的肚子,“想来郡主身子好了些。对了,这几日,我托人问了问,治疗头疾最好的医者,其实就在眼前,崔兄你猜是谁?”
“……”
别是说的父亲。
崔三爷能开一些小儿方,京城里人尽皆知。别的本事——也能研制出与她对症的丸药。这些,暂且不宜往外宣扬。
“哈哈,你是不是想到伯父了?其实不然。”荀二郎笑着去搭他的肩膀,神秘兮兮告诉他,“这个人,还去过梅花坞,你猜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