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食方(30)
而崔明端是皇子伴读,也是王府的老人,从前一起写太傅留的功课,而今,皇子已经成了天子,上头再无人能约束着,反倒是常常想起他这个伴读来。
今日入宫,也只为画一幅画,一幅海晏河清图。
崔明端下放过地方,看过千里江山,再由着腹内万卷书,泼墨挥毫。
这画,自然不能一蹴而就。
半道,宫人请他歇息时,就上了几个红通通的柿子,说是陛下御赐的。
“今年的柿子,格外圆一些。陛下记得大人爱吃,特意让奴才送了些过来。“
崔明端倒不是爱吃柿子。只是,先帝在时,未立太子,京中万象,风起云涌,家里常备柿子,就为一个柿柿如意的彩头。
他的书袋也是母亲亲自打理的,故而常常带着柿子,自然也分给众人。于是乎,就连是天子,也认为崔明端喜欢柿子。
“臣,多谢陛下隆恩。”
他当即便拿起一个,不过没吃垂眸瞧着,确如宫人所说,果子大而饱满,不免是想到了城外青山。
梅花坞的山上,隐约可见柿子树,也不知他们是否有柿子可吃。
“大人,这柿子有问题?”
“无事……我只是有些疲乏,所以缓一缓。公公自便就是。”
崔明端沿着宫墙走着,散散心,这些举动,自然也事无巨细报到了陛下那儿。
天子亦是停了批阅奏折,若有所思。
贴身伺候的,是内侍监,与崔明端也是熟识。此番不由替崔大人捏了一把汗,但陛下也没再多言,吩咐照着往日规矩给崔明端赐菜。
赐膳也不够,君臣二人又一道吃了茶,等到内侍监提醒陛下到了午歇的时辰了,崔明端才得以出宫。
赏赐他的柿子,就送到了三夫人的手上。
那些个侍女又是好一顿夸赞,郎君孝顺,夫人洪福云云。
崔明端手中空空,握着拳,又松了松,回去时,无端想起那日在市集吃到的酸甜果脯。
“阿藤。”
阿藤一直候在廊下,等着郎君差遣。
“大人,可是要用写什么?”
宫里赐饭,不能放开了肚子吃,是需要另外吃一些。
但崔明端不是腹中饥饿。是那玉茄果脯勾人,抑或是旁的东西?
“府里的菊花……”
“是……”
阿藤当即是凛了神色,大人一直揪着菊花不妨,想来是真心要整治一番。
“找个厨子来,炸菊花吃。”他家大人如是道。
……
崔明端的菊花宴,不知后续如何,但三夫人是彻底放心了,让人再置办了好些东西,明日就是重阳了。
虽是闰九月,算起来是第二个重阳了,但三房主事,不能让人看轻了去。
*
于是乎,进山登高的崔家人,光仆役和护卫,就带了数十人。
除了三房的人要去,其他的兄弟姊妹,自然也要出门。
时下庆重阳,多是家人相携着登高,再折了茱萸插在发冠之上,一同饮下菊花酒,吃了菊花饼,驱驱秋日的寒意,这节才算齐整。
崔家人多,新的一辈,更是以崔明端为首,众人朝他祝了酒。回程时,他坐的马车,不免有些熏熏然。女眷同饮菊花酒,也没多少酒气。他也不知哪里来的醉意,莫名有些烦躁,撩了车帘看外头的风景。
大家出行,自有马夫来驾车。阿藤坐在一旁,察觉了大人的动静,便朝里头说道:“大人,是在眠山途中,还没到城门口。”
崔明端没应声,眼神一直看向窗外。车轱辘声不断。
此次出游队伍极长,前头是长辈的车驾,他在崔家的身份地位不低,也在前面,将后头的动静听了个全乎。
崔家的小辈们放声吟诵秋词,颇有《论语》记载的孔子与众弟子对谈所畅想的场景。
在晚春的时节,穿着刚做好的春衫,老少一同结伴去沂河里洗净除秽,在舞雩台上呼号跳舞,祈雨求福,再唱着歌谣回家。
孔夫子长叹说他的志向和曾皙是一样的。
他,崔明端的志向,何尝不是如此?
家中老少都在重阳节里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他的发冠上插着一节茱萸,还散着淡淡的清香。
梅花坞,应该是有茱萸的吧。
时下是九月。今年闰了双九,天凉了许多。
崔明端闭目小憩,也坐得平直,而今听说离内城也远着,便将那节茱萸取了下来,拿在手上看了好久。
遍插茱萸少一人,遍插茱萸少一人……[1]
萧家独她一人,这茱萸往何处插去?
“阿藤……”
“是,大人……”
然而直出了眠山地界,阿藤也没等来大人的吩咐,空有数道叹息声。
*
萧家,也在预备重阳事宜。因着上个月,萧鸣笙在病中,多少年节也没正经过。好不容易身子有了气色,自然是要好好庆贺。
重阳节气,登高望远。
梅花坞的地理位置,本身是高的。要望远,直接在院门口,看一看,也就是了,也免去了出门的事宜。
不过,阿草还是扶着萧鸣笙走了好几圈。
“爬山,不过是他们城里的人做的事,一直憋屈着,才要来山上透透气。我们住的远,又在山上,自然不用再去爬什么高山了。”
有些痴的人,像是大智若愚一般,说出这样灵透的话,萧鸣笙听后更是大乐。
卢妈妈却一直悬着心,就怕阿草说错了哪句话,勾起了郡主的伤心事。
在西北时,萧家的重阳节,也没有登高一说。没菊花可看,酒却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