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童话世界的恶毒女配(154)

“就算你变成了人类, 但到了人类社会, 还有阶层之分。世俗的压力, 身份的差别, 让他就算喜欢你,也很难真正娶你当他的妻子。”

“换言之, 他并不是一个适合你托付终身的人。”

格蕾丝推心置腹地和她说。

她小时候读小美人鱼童话的时候,就对小美人鱼的遭遇感到悲伤, 她也确实是想阻止这一场不幸发生。

多莉斯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呜……听不太懂。

她的脑袋埋进海里,郁闷地吐了一串泡泡,随后又冒出水面,小声说:“不会吧……我观察了很久王子,他是个很好的人呀。”

格蕾丝:“……”

小多莉丝第一次见到王子的时候,刚满十五岁。

王子时常会乘船来到海面上,多莉丝偷偷见过他很多次,他待人接物礼貌温和,笑起来的时候也很好看。

多莉丝并不觉得他有什么不好。

“如果你不信的话我也没办法。”

格蕾丝故作遗憾地叹一口气,又问,“那我问你,你们海底是不是有一位女巫?”

多莉斯睁大眼睛。

咦,人类连这个都知道?

“那么,接下来,你会因为倾慕王子,想要上岸,去和那位女巫兑换人类的两条腿。”

“而她会问你要你的声音作为交换。”

格蕾丝用悲伤的语调念完小美人鱼的预言,随后说,“亲爱的多莉斯,这是我看到的属于你的未来。你要考虑清楚,为了一个人类王子,放弃你好听的声音,放弃你美丽的鱼尾,放弃你的家人和姐姐,放弃这一片广袤无边的大海,这真的值得吗?”

多莉斯:“?”

“啊?”

多莉斯迷茫道,“这是我的未来吗?可是,我并没有想这么做呀。”

“我很珍惜我的家人,和祖母、和姐姐们在一起的日子也非常开心。我承认,我是有点儿喜欢王子,但是只要能看到他我就很高兴了,我并没有想要变成人类和他在一起呀。”

这倒是让格蕾丝有一些意外。

原来剧情还没有推进到那个程度吗?

那是什么让小美人鱼改变了主意呢?

“好吧,多莉斯。”

格蕾丝想了想,说,“我也希望我看到的是错误的未来。但如果真的有一天,预言即将成真,或是你又想见我的话,你随时可以来找我,我每天晚上十二点都会在这里等候十分钟。”

真是奇怪的人类。

多莉斯游到海底,和姐姐们分享了她遇到了格蕾丝的故事,只隐瞒了关于自己的预言。

“奇怪,人类怎么会知道我们海底住着一位巫婆呢?”

多莉斯的五姐道,“不过,你救的那位王子,我想我知道他在哪里。他应该已经回到自己的国家啦。”

多莉丝请求地看着姐姐:“真的吗?就让我去见一见他吧。”

“来吧,我可怜的小妹妹。”

五姐挽住她,带着她朝着一个方向游。

在钻出海面的那一刻,多莉丝就看到了一个金黄色的、富丽堂皇的宫殿。

宫殿外有一层层的大理石台阶,那位她日思夜想的英俊王子正坐在大理石台阶上,望着远方,像是轻轻叹出一口气。

多莉丝看着他,终于松了一口气。

太好了,王子还好好的。

于是,知道了王子住所的多莉丝时不时就来看看他。

王子的日程似乎很繁忙,偶尔才会来海边,多莉丝也不敢去接近他,只躲在很远的地方看他一眼就觉得很高兴。

他偶尔也会再次出海,多莉丝总跟在离船不远的地方,生怕他再次掉进海里。

她听着那船上的人类总是聊起那些她并不知道的名词田野,森林,平原,高山。人类的世界似乎比她的世界要广阔得多、有趣得多。

如果她能上岸的话,她是不是也能看到那些美妙的景色了呀?

在那一刻,小美人鱼还真有点萌生了想变成人的愿望。

她忽然想起来了格蕾丝的预言。

不,不行。

多莉丝有点害怕地想。

她要去找祖母,祖母了解许多人类的故事,她一定能告诉自己人类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祖母最喜欢的就是这个最小的公主,向来对她有求必应。

听到多莉丝问人类的生命有什么缺憾时,她梳着小公主柔软的红发,微微笑了:“当然有,人类的寿命很短暂,我们能在海洋中自由自在地活三百年,他们却只能活上一百岁还不到呢。”

“哦那听起来是很短暂。”

多莉丝想,果然还是当人鱼好。

“只是,听说,人类在死后会有一个不灭的灵魂,即便他们的身体消散,他们的灵魂却能永远存在着。”

“为什么?”

多莉丝不理解地问,“为什么只有人类能拥有不灭的灵魂呢?”

祖母想了想,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的祖母,我的祖母的祖母世世代代都听人类是这么说的。也许这就是人和人鱼的区别吧。不过,别难过,我亲爱的小多莉丝,我们死后虽然会变成泡沫,但是我们也拥有三百年的寿命不是吗?而且我们在这的生活,可比人类要自由幸福多了。人类可有许多事情需要烦恼呢。”

多莉丝却很震惊。

原来三百年后,她就会变成泡沫,这个世界再也没有她存在过的痕迹。

多莉丝不敢想象那将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我们就没有办法拥有一个永恒的灵魂吗?”

多莉丝问祖母。

“……”

祖母思考了很久,说,“听说如果有一个人类爱你,他会将他的灵魂分享给你,你也会拥有一个灵魂。但从来没有人鱼实践过,也不知道这到底会不会成功。毕竟,人怎么可能会爱上人鱼呢?我们还是别想这么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