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之四福晋只想种田(129)

作者: 蒹葭是草 阅读记录

今年春旱,夏天的雨水也少,粮食减产了五成,可诡异的是,粮价不涨反降。

谷贱伤农,特别是今年这样的灾年。

他们这些佃户没有地,又赶上了姑娘这样一个好东家,反而比山外村子里的农户过得还好。

粮食减产,朝廷加收秋粮,这是不让人活了。

左庄头这几天出山去打听粮价,沿途就看见两家带着儿女进城去卖。

村里佃户过得虽苦,好歹遇上个好东家,免了半年租子,只交人头钱的话,倒不至于卖儿卖女。

可粮食减产,就算按去年的粮价,今年交完人头钱,家里也剩不下多少口粮。

偏今年粮价还降了,粮食难卖。若按今年的粮价卖了粮食,交完人头钱,别说冬天,秋天就得饿死人。

“不行去找找东家,问东家借几个钱用。”有个老者小声提议,话还没说完,就被几道目光盯得面红耳赤。

左庄头用力敲了敲烟袋锅,好像敲在每个佃户心上:“东家已经免了全村半年的租子,明年的租子更是只收三成,咱们怎么还有脸去跟东家借钱。”

左庄头咳了一声,还要再说什么,被左婆子嗽嗓子的声音打断。

这时有个婆娘坐地上哭起来:“粮食收不上来多少,还要贱价卖,交了人头钱口粮都没了,秋冬可怎么活呀!”

让她这一带,左家院中顿时哭声震天。

“这是怎么了?”姜舒月带着立夏和左小丫才走到门口,就听见了震天的哭声,忙快步走进来问。

左小丫以为她家里出事了,吓得脸都白了,直到看见她爹、她娘和她哥都好好的,这才喘匀了一口气。

院中哭声一顿,落针可闻,却没人回答姜舒月的问话。

见村民们都不说话,姜舒月简单说明来意:“今年收成不好,日子难熬,我托了关系,把村里的人头钱免了。各家收上来的粮食,磨成面之后交一斗白面给我,记住要白面,黑面不行。另外,各家还要出两个劳力帮我掰玉米脱粒算是……公关费。”

第49章 冤家

血脉觉醒之后,姜舒月立志带领自己的子民在小冰河期最冷的几年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不是说着玩的。

数千年前,她那迷人的老祖宗神农氏,为了这个目标不惜口尝百草,以身试毒,连死都不怕。

她现在只拿出点粮食,确切地说只出了点种子和肥料,耕种都不用自己动手,并不算多大功德。

可话一出口,就被人围住,像老祖宗那般享受了村民们的跪拜,姜舒月都怕自己折寿。

免人头钱这事,立夏和左小丫都不知道。立夏还好,她不知道这事,却知道四阿哥的身份,也猜到了姑娘以后的身份。

左小丫完全两眼一抹黑:“免税可不是小事,姑娘走了谁的门路,怎么可能只收这点粮食?”

受惠的人里虽然有她的家人,但左小丫将自己的身份摆得很正。

她现在不只是左家的闺女,还是姑娘的贴身丫鬟,自然凡事以姑娘为先,不能让姑娘吃亏。

让左小丫这一提醒,村民们才回过味儿来。对呀,人头钱是交给朝廷的,地方官都做不得主,怎么可能轻易免掉?

姜舒月猜到有人会问,早想好了说辞:“每月初十,都有两个贵人到我家吃饭。他们是皇家围场的侍卫,家中很有权势。我托了他们帮忙,这才把事办成。”

村里人老实,动不动就下跪磕头,姜舒月不习惯,这才一笔带过。

之所以问各家要一斗白面,是不想让村民们总觉得亏欠她,更不想让村民们养成不劳而获的坏习惯。

掰玉米脱粒,也是一个意思。

东家出身上三旗,还是贵族,认识个把贵人很正常。

朝廷是旗人的朝廷,汉人跑断腿,旗人动动嘴,再真实不过。

汉人官员见到白身的旗人,照样得下马请安。

旗人贵族的权势,根本不是他们这些平民百姓所能想象的。

所以姜舒月一说,村民们全都相信了。

他们的东家人美心善,还特别有本事,连人头钱都能免。

最后姜舒月带着村民们充满敬意的彩虹屁离开,临走时叫上了左宝树,半路对他说:“趁着地里没活,这两天带人把玉米收了,尽快脱粒装袋,我有急用。”

袋子早就买好了,只等大田里玉米成熟。

做种子的玉米需要颗粒饱满,成熟度是最重要的标准,故而大田里的玉米比后院种的玉米收获晚。

左宝树点头,折返回去叫人收玉米。

姜舒月带着立夏和左小丫回家,远远看见好几个人堵在门口,其中一个婆子用力拍门,也不见院门打开。

走近了才认出是二房的大堂姐来了,姜舒月忙提裙小跑过去,人未到先喊了一声“大姐姐”。

不是她谄媚,而是这位大姐姐将来也会是一把非常大的保护伞。

伞面绝对超过印家。

叫门不开,舒心本来正窝火,见小堂妹来了,听她亲亲热热喊了一声“大姐姐”,心中火气一下被什么捅破,只剩温暖。

她拉过小堂妹的手,用帕子给她擦额上的汗,并没提自己被拒之门外的窘境,而是关切道:“怎么一个人跑出去了,还出了这么汗?”

姜舒月笑眯眯站着任她擦,擦完亲自去拍院门:“大约是小满当值,不认识的一律不开。回头我说她,让她给大姐姐赔礼,下次大姐姐再来就不会了。”

身边有丫鬟,却自己去拍门,虽然有些不合规矩,至少说明小堂妹重视她。

也不枉她来回奔波,为对方筹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