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出来小卓挺稀罕孩子的,既然喜欢孩子,你们以后多生几个。”
宁馨:……
她们说得生孩子好像吃饭一样简单,宁馨还没有忘记生产时的疼痛,什么时候生二胎,还是等她想通再说吧。
小孩子一天一个样,变化可快了。如果外人几天不见,更能发现卓晓悦的变化。大半个月过去,她的胎发变得越发浓密,皮肤越长越白,小拳头肉呼呼的,因为她吃得多,长肉快,小胳膊快长出藕节形状。
晓悦一哭,宁馨就跟着紧张,马上看她到底怎么了。杨秋菊白天帮着哄孩子,卓玉航晚上哄孩子。晓悦形成习惯,一不舒服就开始嚎。
而宁馨坐月子的日子就没那么美了,照顾女儿她不嫌累,累也是心甘情愿,但是一个月不洗头发不洗澡真是太难受了。白天婆婆在家看着她,不让她沾凉水;晚上丈夫看着她,也不让她洗。
因为杨秋菊早就嘱咐过儿子,月子里一定不要让宁馨洗头洗澡。
那什么,以前卓文华后找的那个女人,不就是月子里非得洗澡,所以受了凉,不知怎么病得非常严重,很快就撇下孩子走了,没跟着卓文华享几天福。
这事卓家人都知道,甚至他们村的人也都知道。因此,知道的人都觉得月子里不能洗澡,先前例子明摆着呢。
部队又没有啥活需要宁馨干,做饭的事杨秋菊一人做足够了,她不会非得安排活给宁馨干。就算为了刚出生的孙女,她也不会为难坐月子的儿媳妇。
她这婆婆觉得是当下新好婆婆。因为她呆的久了,家属院的军嫂们知道卓家婆媳关系是真好,已经不担心她会欺负宁馨了,都羡慕宁馨有个好婆婆。
杨秋菊既然知道卓文华后找的那个女人是月子里洗澡不注意去世的,说啥都不会让宁馨洗头或洗澡。卓玉航为了媳妇的安全着想,自然也不会让她经空间洗澡。
反正宁馨必须忍着。她每天用微烫的毛巾擦脸擦手,擦擦身上,根本没有洗澡的机会,因为婆婆和丈夫严防死守,她没有点机会。
宁馨也不是不知好歹,她懂得婆婆和丈夫是为了她好,只能顺了他们的意思,打算忍过一个月去。
等宁馨出了满月,婆婆允许她洗澡时,已经到了五月中旬,这时天气已经比较暖和,杨秋菊亲自给她烧了一大锅热水,让她在屋里洗了洗。
宁馨洗完后,感觉全身去了二斤灰一样,浑身轻松了很多。
等宁馨出了月子,自然不能干看着婆婆干活,她会抢着做饭,照顾孩子,洗尿布。婆婆在这里,她更应该勤快点。
婆媳俩就这点活,俩人做起来相当轻松。可是好景不常在,杨秋菊可没忘了自家闺女,玉婷还等着她回去照顾月子,她在这里不能久呆了。
第88章
本来如果宁馨在老家生孩子,孩子过满月的时候, 杨秋菊作为奶奶, 会送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喜蛋、喜馍等礼品, 亲戚朋友也会回些礼品给孩子。
然而孩子是在部队生的, 这一项只能免了。但是杨秋菊还是送了些喜蛋跟家属院的邻居们,邻居们也回了各种各样的礼,比如有人是生鸡蛋,还有红糖、麦乳精等等,甚至还有家中小孩子穿过的小衣服。
杨秋菊把别人送来的礼品给宁馨说清楚,让她以后别忘了, 人家家里有事,一定要给别人回礼。
这就是所谓的人情往来。在这人情味浓厚的年代, 亲戚朋友、街旁邻居经常因为喜事白事互相送礼,礼多人不怪, 这就是国之特色。
不过宁馨知道,等到后世,因为各种原因,街坊邻居间即使是住在同一层楼, 住在对门,大多会见面不相识。
办完这些事后, 杨秋菊趁中午吃饭的功夫,跟儿子媳妇说:“玉航,宁馨月子做完了, 我也得走了。你妹妹那里我也不放心,她也快生了,我得回去看看。”
她提的理由无法让宁馨和卓玉航拒绝或挽留。
卓玉航问:“妈,您打算哪天走,好好收拾收拾,我送您去车站。”
宁馨:“妈,要不是玉婷快生了,您真应该在这里多住段时间。这次多亏您能来照顾我和晓悦,真是太麻烦您了。以后您有空,一定要来住些日子。”
杨秋菊想不想住不说,但她听到儿媳妇让她过来住非常高兴。
其实二儿媳也同意杨秋菊去城里住,只不过她觉得住在城里只能白吃饭,就不去给儿子儿媳添麻烦,才一直没去。
同样,杨秋菊认为,只要她能动弹,就不会常住玉航家,因为玉航一家都靠玉航那点工资过活,她不想给儿子增加负担。万一他们过两年再生一个俩的孩子,等孩子们越来越大,日子越来越紧巴。
“那得等以后再说。等我动不了了,就得靠你们给我养老。”杨秋菊很明白这点,一直指望儿子养老。
“那是肯定的。”卓玉航和宁馨同时点头。
杨秋菊一心挂念快生的闺女,在儿子家就呆不住了,提出要走之后,就收拾她要带走的东西,包括她自己穿的衣服,还有宁馨让她带给玉婷孩子的花布等。就连家里的麦乳精和罐头啥的,宁馨都给婆婆收拾出来,让她带回去,不管是自己吃还是送人都好。
杨秋菊说:“这些东西多稀罕,你们自个留着吃。就跟这麦乳精似的,等晓悦大点,你就能泡给她喝。”
像杨秋菊这辈人,一般有好东西都不舍得自己吃。有了好吃食不是省给儿女,就是留给孙辈。
宁馨只能忽悠婆婆:“妈,这东西放时间长了就会过期,到时孩子喝了不好。趁现在没过期,您带回去喝了,省得浪费。”
“瞎说,这玩意干索索的,还能放坏了?”杨秋菊哪里知道麦乳精有保质期。她是知道有的吃食过夜会放坏,比如夏天时做的菜,可那是夏天,天太热才坏的。这麦乳精是干的,还放在瓶子里,也能坏了?
宁馨:“反正放时间长了不好,您还是带着吧,您要是不喝,给玉婷喝也行。”
一提闺女,杨秋菊不反对带着了。玉婷可是快生了,带回去给她补补也行。
主要是杨秋菊看三儿子和儿媳日子过得还不错,看着也不稀罕麦乳精,才答应带着。要是儿媳妇不舍得,也不能让她带回去给玉婷喝。一般老人家都有劫富济贫的心理,看到哪个孩子过得好,希望过得好的能帮衬过得不好的儿女。
但是杨秋菊免不了唠叨几句:“宁馨,过日子要知道节省,还要会算计,你们现在有了晓悦,得知道攒钱了,不能把每月的津贴都花光……”
宁馨好脾气地听婆婆唠叨。她知道,很多像婆婆这样的老人,都觉得过日子是省出来的。他们为了给儿子攒钱娶媳妇,省吃俭用一辈子,给儿子们盖房娶媳妇。
可宁馨不这样认为,祖辈给儿孙留下的基业再多,儿孙不争气,也有败光家产的一天;还不如教给他们自立自强,支持孩子多读书,学技能,让他们有学到文化或一技之长,以后凭借自己的能耐立足于社会。
宁馨即便是观念跟婆婆不同,也不会当面反驳婆婆。日子过得怎么样,她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何况婆婆在他们家住不了几天,唠叨就唠叨吧。
杨秋菊走这天,卓玉航把大包小包的亲妈送上火车。杨秋菊带着一堆东西来,又带着一堆东西回去了。因为卓玉航和宁馨不可能让她空手走。
杨秋菊走了没几天,舒怀敏攒了几天假期,趁着周末休息时来到宁馨这边。跟她一起来的还有好奇的宁逸。
这次舒怀敏过来没有让卓玉航接他们,因为上次她过来时,已经打听好坐车路线。她带儿子坐车到部队附近的乡镇上,然后步行去部队。路上恰好遇到去镇上买东西的家属,舒怀敏母子跟人家一起回来的。
因为舒怀敏在部队呆了两天,有些人知道她。即使不知道她,但是知道卓玉航和宁馨的却不少。有人知道他们母子到部队家属院找卓玉航和宁馨,主动带他们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