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无双(重生)(43)
既然要打,自然是要商讨出一个怎么打,派谁去打的章程来。
于是,之前在跟晋国战争中挂帅得胜的宴奉辰便再次被提了起来。
此时他已经坐拥三州地区,剑履上殿、赞拜不名。
宴嗣礼对派皇叔去打仗这一点,其实是抱有犹豫的心态的。
却耐不过众人推举,虽然说过一句武千渊,然而武千渊现在地方驻守,也不好调度,因此被放到了一边。
宴嗣礼本人又没有打过仗,在打仗方面,宴奉辰在朝堂上,可以说是被吹捧出来的专家。
因此宴嗣礼没能犹豫多久,又过了两日后,还是下了让宴风奉辰带兵去攻打蔡国的旨意。
自然,这一切都是在无双的预料之内。
事情确定下来的第二日,宴嗣礼便发布跟蔡国宣战的文书,痛批蔡国不义行为。
之后按照朝臣谏言,又向梁国去信,表示自己无意跟梁国交战,只是要教训蔡国,绝不侵扰梁国百姓,希望届时梁国不要出兵,等到事成,姜国将会与梁国交好,结为盟友,互相通商。
自然,这些对梁国的好处也有,互相通商、结为盟友,表示可以通婚,边境稳定,梁国就能学习姜国的礼法,虽然没有上辈子梁国想要的那么多,但是同姜国交好,梁国至少是有利的。
至于梁国买不买账,这也无法判断,毕竟每个君主有每个君主个人的思量。
现在齐国还没有强大,姜国又没有来自晋国的威胁,梁国很可能不会希望姜国强大起来。
毕竟姜国可不是一个小邻国,而是拥有能够攻打梁国的能力的国家。
国际关系本来如此。虽说姜国现在跟梁国交好,但是十年之后呢?亦或者君主换代之后呢?
谁都说不准接下来的事。
而这边无双倒是没有特别关注姜、梁两国的关系,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带兵去攻打蔡国的宴奉辰身上。
想要通过他对蔡的一系列行为,去揣测出其对蔡的主要战略是什么。
而出兵后的宴奉辰,做的第一件行为,便是选择兵分两路,一路绕开山脉天险,直冲蔡国。
而另外一路,则是继续通过天险,以对抗蔡国在天险处可能埋伏下来的伏兵。
第二十六章
宴奉辰的想法本来很好,但是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蔡国城池的难以攻略。
蔡国内部的想法也很明白,他们对付姜国也唯有一个“拖”字。
不再卖粮给姜国,所以姜国只能暂时将国内陈粮拿去赈灾,再有便是调取各地富余粮食赈灾,但这都不是长久之计,毕竟国内再有钱,送粮的途中也不免有损耗。
再加上要攻打蔡国,什么都是烧钱。
因此蔡国只需拖到他们姜国国内舆论四起,姜国皇帝扛不住压力撤兵便可。
这甚至不需要多久,蔡国国内是猜测,就是给姜国三个月的时间也攻不下一城。
果然,过去足足有一个月的时间,姜国前线都没有往前挪动丝毫。
宴嗣礼于是急了,忙又找无双问计。
无双这便又将武千渊的名字说给了宴嗣礼,其余大臣见无办法,又不敢擅自推举他人,更觉得武千渊确实合适,于是附和无双。
若武千渊确实无能,纵然败了仗,举荐错了人的罪大头也不在他们身上。
皇上亲姐举荐人才,举荐错了也有皇家兜着。
宴嗣礼这才又下诏,把前线将军撤回,重派了武千渊前去应付。
武千渊行动迅速,他是直接集中武力采取猛攻,修建高台,与城内形成对质。并让士兵向城内大喊“降者不杀”等语。
让军队向城内发射前有钩子,后有羽毛,点上火焰便可射入城内的雉尾炬。
蔡国本来是一小国,城内部署、甲胄都没有姜国优良。
被打的措不及防,又听说城外已经在挖沟渠,眼见要水淹城池。
加上这年天狗食日,更让人迷信是蔡国国君错事,因此蔡国内的降声一片。
很快就有人带兵、带家眷前来投降。
其中也有武千渊看不惯的人,但为了大局着想,武千渊没有处置了那些人,反而还禀明宴嗣礼,让皇上给了他们官职。
这一操作,更引得蔡国各城纷纷归降。
不出二月,便眼见要打到蔡国首都去了。
其实最要紧,还是因为北边梁国没有出兵援助。
但是姜国进军,也并不是所有队伍都那么规矩。
士兵前线攻进城池便可从刚收集了粮食的百姓手中劫掠粮食,后方补给才总算没那么吃紧。
无双听说国内有抢掠百姓的士兵后,沉默之后便出口道:“家国打仗,都是为了自己的百姓。况且蔡国之中还有汉人。”
东边战事焦灼,宴嗣礼的身体却一日不如一日。
近几月来的连连战胜证明了无双在军事方面的远见,宴嗣礼对无双是又敬爱又嫉妒。
无双也是尽量遮掩着自己的才华,之后很少再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
只要武千渊能够将蔡国收入囊中,她成不成名也没有那么重要。
壬戌年夏末。
姜国大军兵临的蔡国首都城下,蔡国大部分氏族都已投降,留下一群老臣死守国都。
他们已知败局已定,然而口头上仍然不肯相让,每日站在城内对着姜国破口大骂。
先骂了姜国先帝去世的早,说他无功无德所以子嗣稀薄。
后骂天狗食日说的是宴嗣礼,骂他刚掌权就攻打蔡国,丝毫没有仁义可言。又说姜国当今体弱只怕要步先帝的后尘。
最后骂的这些带兵的武将,以及蔡国投降的忠臣,说他们不得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