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当炮灰主母,我偏另谋高枝(317)
谢韫之:“……”
又想骗他的临哥儿去认亲。
恭王:“……”
媳妇儿提的建议,说是一举多得,他也只是个中间的传话人。
抛开恭王的私心不说,这个提议确实是好的,京城风起云涌,谢韫之才出了城门便开始担心起来。
留了裴彻其实没用,只是心理安慰罢了。
不管是皇帝还是肃王,但凡想对将军府动手,那就是防不胜防,没有人可以阻止得了。
太原温氏祖上也是武将出身,相对于其他二十几个世家大族而言,口碑似乎还不错。
又是临哥儿的外祖家,仔细思量,倒是比京城来得安全。
加上恭王夫妇言之凿凿,保证太原是个好去处,温氏会将他的妻儿奉若上宾,他就有一点心动了。
恭王还说,会派出三十死土守卫。
谢韫之看到这里的时候,就在想:恭王殿下真疼媳妇儿,跟我一样。
疼媳妇儿的人都不会太差,对比一下其他几位储君候选人,谢韫之还是挺喜欢长子这位姨夫的。
务实又靠谱。
他写给许清宜的信中,就是商量这件事,自然不能过信使的手。
第二十天,许清宜收到了这封信,风花雪月的先看完,然后再看正经事,如对方所言,京城确实风起云涌,这也是她不爱出门的原因。
一个女人带着三个孩子,周围都是些虎视眈眈的敌人,确实挺没有安全感的。
许清宜觉得,自已和孩子们确实不能留在京城,以免被人拿来做文章。
说不定现在将军府四周围的暗处,就已经安插满了探子,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想想都挺可怕的。
但去太原这件事,到底还是要经过其他家庭成员的同意。
至少得三票通过才行。
咳,三票?
“各位。”晚饭吃得差不多了,许清宜笑眯眯地开口:“跟你们商量一件事,是这样的,你们爹来信了……”
然后将谢韫之在信里的提议娓娓道来,听得三兄弟一愣一愣的,去大哥的外祖家?
许清宜说罢,看着大家:“也是为了咱们的安全着想,所以太原之行,谁赞成谁反对?”
临哥儿一听到这些亲亲戚戚就皱眉,目光凉飕飕地看着娘。
对方却不看他的脸,径自举起手:“我觉得你们爹考虑得很有道理,所以我赞成。”
禛哥儿和珩哥儿这俩没主见的一看,自然也举起手来了:“娘赞成我们也赞成。”
不管去哪里,只要跟着娘都一样。
许清宜意料之中,看向好像在闹别扭的临哥儿,说道:“三比一,少数服从多数,你对这个结果有什么要说的吗?”
她可是很民主的。
“该说的都让您说完了。”临哥儿道,是有点别扭,本来他就性子冷,不喜欢跟人打交道,去了太原少不得又要经历人情世故。
这是娘的强项,可不是他的强项。
不过爹考虑的也对,他们留在京城很危险,若是战场上传来一些皇帝不爱听的消息,说不准会拿住他们。
第225章 行万里路
许清宜十分理解临哥儿的心情,就是不想去,但又知道为了家人的安全着想,这个决定是对的。
她不是不理解对方,也是很理解的,软着语气道:“临哥儿,我知道你不喜欢应酬,也不想装出贤孙孝子的样子,所以呢,这番也不是希望你去认亲,咱们只是去避个风头,把自已当做普通的客人就行了。”
等避过了这次风头,以后自然是该干嘛干嘛,至于温家那边山长水远,大概一辈子也就见一两次。
如此一来,他们得到了安全庇护,温家也见了外孙,算是各取所需。
道理临哥儿都懂,经过许清宜的安慰,脸色也好看了些。
“您不强迫我认亲就行。”
许清宜马上道:“不会的,你就当一次远行。”然后又笑了笑,侃侃而谈:“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要读,路也要行。这不止是一次避难,也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次体验啊,希望你们在路上遇到更多的风景,看到更多的人事物,陶冶情操的同时,转化为自已的知识。”
禛哥儿和珩哥儿傻笑地看着娘,远行好啊,在他们心里约等于出去玩,功课什么的肯定是放一边了。
而且娘很有学问的样子,他们听得津津有味。
临哥儿也有所触动,不管何时何地,娘总是为了他们的成长而精打细算,于是心里的不情愿又减少了大半:“是。”
“温氏是传承几百年的名门望族,能够成为名门自有其道理,咱们去开开眼界也好啊。”许清宜总归是不遗余力地游说,叫长子答应得心甘情愿:“届时你深入了解一二,还可以以此为核心,写写文章和感悟。”
很多东西如果不切身去了解,体验,那就是坐井观天,纸上谈兵。
临哥儿还真被勾起了兴趣,排除掉不喜欢应酬以外,出门采风的确是一件新鲜的事,没有哪个文人墨客会不喜欢。
于是问道:“何时启程?由谁护送我们?”
这个嘛,许清宜现在也说不准,全家出行很繁琐,总要时间准备准备不是?
“和恭王府那边商量看看。”
届时等定下来,还要和勇国公府说一声,免得陆家老两口担心。
“嗯。”临哥儿也寻思,写信和老师说一声,近来他也不爱出门,就不亲自过去了。
这个主意确实是恭王妃的主意,早在确定临哥儿的身份后,她便写了信去太原报喜,后来抓住凶手又写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