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当炮灰主母,我偏另谋高枝(399)
“好好好,且快别念了,念得叔公头疼。”老者面容无奈,举起手投降道。
这个被恭王世子喊做皇叔公的老者,一听就是皇室中人,而且还不是一般人。
他名为赵明惠。
这个名字曾风光一时,受尽大启百姓与文武百官的爱戴与拥护。
倘若有在朝为官超过三十载的官员在场,譬如勇国公,大抵就能认出来,他正是三十二年前,那位被宣布死于恭王外祖父手中,连尸首都没找回来的明惠太子。
此事若要从头说起,当真是说来话长。
当年,还是皇子的当今皇帝小嫡兄两岁,因这两岁之差错失皇位,所幸他们兄友弟恭,太子哥哥待他极好,还许他王爷之位与富饶封地。
可同样是嫡子,他不甘心,便想从嫡兄手中夺位。
终于找到机会,他终究还是仗着嫡兄的信任,暗下杀手。
派出去的死土回禀,当时亲眼看见明惠太子死了,尸首掉进了滔滔洪流之中。
但老天有眼,明惠太子没有死,他顺流而下,被一处深山古寺里的和尚洗衣时所救。
也许是漂流时撞伤了脑袋,明惠太子重伤痊愈后,不幸忘却了前尘,无处可去,只好留在古寺里出家当了和尚。
直到两年前的一个夜晚,他在禅房中打坐,忽然便想起了所有往事。
这还得了?
明惠太子彼时已是古寺的住持,但想起往事就修不下去了。
经过深思熟虑后,他与弟子们留下几句话:“为师此去了缘,归期不定,或无归期,汝等勿念。”
或无归期,不是说他想起了自已的太子身份,便看不上小小古寺,是说平反之路多艰险。
成则了却一桩千古惨案,败则一抷黄土无尸还。
第283章 朝堂对峙
次日,上朝。
往年皇帝出去避暑,鲜少会中途回宫,而此次意外提前折返是为着什么,文武百官均心中有数。
自然是因为恭王派人行刺陛下,惹得皇帝龙颜大怒,即刻起驾回宫审问。
前有肃王谋反被杀,令皇帝血洗京城,而今又有恭王弑君,可以预见,不久后将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当事人恭王稳步走来,神情坦然,与往常无异,倒是出乎众人的意料。
毕竟大家以为,恭王被按上了弑君的罪名,应该会很慌张才对。
难道是故作镇定?
那些跟随恭王的官员,深知恭王的为人,见状倒是安心了不少,有肃王作为前车之鉴,能给世子取名‘思辙’的殿下,应当不会坑害他们。
“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金銮殿上,百官叩拜。
“众爱卿平身。”
百官之上,皇帝看不出喜怒地坐在龙椅上,之后也未曾多留意伫立在前的恭王,而是例行公事地问道:“众爱卿,有何事启奏?”
大臣们闻言一怔,皇帝移居行宫多日,各位手中自然攒积了一堆朝事等着处理。
不过,皇帝不急着发作恭王吗?
还以为今日上朝,审判恭王才是头等大事。
“臣有本启奏。”不曾静默多久,便有臣子站出来奏本,管他洪水滔天,既然陛下已开金口,那就赶紧地办正事。
之后,陆续有朝臣站出来启奏。
皇帝耐着性子一一过问,许是朝事复杂,期间揉了两次眉心,换了数个坐姿,瞧着有精力不济之兆。
众臣猜测,或许是恭王行刺一事,叫陛下伤神了。
否则以陛下健朗的体魄,不至于被朝事所累。
“可还有奏本?”又一个臣子退下后,皇帝淡淡问。
朝中长达数息无人应答,皇帝目不斜视了一上午的目光,这才落到了恭王身上,神情愠怒地缓缓开口:“恭王,行刺一事,人赃俱获,证据确凿,你有何话要说?”
百官心中一紧,原来陛下并非不追究,只是将此事放在最后,以免影响今日的朝事。
思及此,各位纷纷将脑袋埋得低低的。
甚至惶恐不安地在心里想,陛下处理家事,能不能先让他们这些臣子下朝,免得殃及池鱼!
臣子们的想法是对的,今日的早朝,注定是不得安宁。
被点到名字的恭王站了出来,却问非所答地道:“儿臣,有本启奏。”
皇帝闻言眉心一拢,又升起了想抬手去揉的冲动,但他忍住了,只是心跳莫名地加快了两分,让他迟迟说不出应对之言。
不等皇帝开口,恭王接着道:“儿臣以为三十二年前,百里靖谋害太子,通敌叛国一案,是为冤假错案,请陛下允许儿臣奉上证据,为百里靖,以及百里家上下六十七口冤魂,重新翻案。”
此话一出,整个朝堂瞬间哗然起来,文武百官震惊不已,难以置信,恭王竟然在这个节骨眼,要给他那通敌叛国的外祖父百里靖翻案?
他胆子真大!
聪明人稍微一琢磨,顿时若有所思了起来,恭王殿下好一招釜底抽薪,如果证实百里靖一案为冤案,弑君的罪名也就不攻自破了。
不错,倘若恭王手中真的握着翻案的证据,他就不会想着刺杀皇帝,他首先想的是翻案,还百里靖一个清白才对!
皇帝死了,就等于冤案的债主死了,恭王但凡有脑子就不会先刺杀皇帝。
但这一切一切的前提是,百里靖的确是冤枉的,设想太大胆了,这有可能吗?!
被所有人瞩目的恭王,面容肃穆凝重,眼神坚定锐利。
“……”皇帝心口一紧,刚才只是快了两分的心跳,瞬间剧烈加快,同时骤变的还有他的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