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满江红同人)【满江红·露中】赤伶(13)

作者: 满江红·露中 阅读记录

“……”

我们都沉默了,这种痛楚是可以想象的,我们都感同身受。

“后来那天他一直很沉默。我知道他是心里难过,就试着说一些轻松的事安慰他。我想聊聊娜塔莎养的小鸟,可惜我的中文还是很蹩脚,傻里傻气地说:‘妹妹,15岁。妹妹有一个鸟,很小的,白颜色。妹妹是喜欢鸟。’他实在听不下去,纠正我:‘伊万你可以这么说:我的妹妹15岁,她养了一只白色的小鸟,她很喜欢小鸟。’‘好,妹妹很喜欢鸟,小的,鸟是不喜欢我。妹妹说……妹妹说……’‘小鸟为什么不喜欢你呢,万尼亚?’‘鸟,小的,打我,是很坏的。’我想起娜塔莎的小鸟总是欺负我,就用左手比出小鸟的样子轻轻啄我的右手。我的中国朋友听完就笑了,太好了……他终于开心起来了,太好了。他接着说:‘万尼亚,如果你要和小动物交朋友,你需要耐心一些,要让他们明白你是友好的。毕竟你是这么高大一只熊仔,鸟儿又这么小,它会害怕你的。’我抱怨说:‘小鸟朋友很坏。’他又笑了,伸手摸了摸我的脑袋。我就趁机捧住了他的双手,凑近仔细观察……我总是好奇,为什么他在台上唱戏的时候双手显得这么灵巧?果然,他的手很柔软,凉冰冰的……我捧着他的双手,心中回荡着一种温暖又平静的感觉,仿佛春天,仿佛祈祷的时辰。我多么想告诉他我内心的想法……他温柔地笑:‘万尼亚,你在看什么呀?’可我不知道怎么用中文表达,只好自暴自弃地说了一通俄语夸赞他。反正他也不懂俄语,我就把全部的内心都说了出来,我想对他说的话,所有的话……”

加夫留沙又忍不住打岔:“万尼亚,你用俄语和人家说了什么呀,嘿嘿嘿!”

“诶!没什么没什么,就是……普通的称赞而已,艺术,谁不喜欢艺术呢?对待美,我们要心怀敬佩……!”伊万急忙摆了摆手。“我就是想对他说……我真的很欣赏他和他的艺术,希望能和他一直做朋友。”

“哈哈哈哈!”谢苗和雅科夫在旁边大笑。

“我们站在黄浦江边,望着金灿灿的夕阳与河面……夏夜的风吹拂他的长衫,他望向远方,满是惆怅……我问他在想什么。他说:‘万尼亚,我很想念我的弟弟妹妹,也很想我们在北平的家。因为打仗,现在很多大学都暂时迁到了云南。我的弟弟妹妹也跟着学校去了西南的省份。其实也挺好的,他们在那里可以专心学习,我也稍微放心一些……啊,不说这些了,没必要这么感伤。万尼亚,你可以给我唱首歌吗?我也想听听你家乡的歌曲。’我很高兴,给他唱了一首我喜欢的俄语歌,他笑盈盈地听着……晚风吹,我们在江边度过了平静的时光。”

“你给你的中国朋友唱了什么歌?”

“是你们都知道的。”伊万笑了一下,现场唱了起来。噢,原来是这首歌,果然是我们都熟悉的歌!战士们心情欢畅,就跟着伊万齐唱:

草原啊,草原

广阔又辽远

英雄们策马向前

嘿,红军战士们,越过草原

姑娘们啊,泪眼涟涟

今天姑娘哭得伤心

亲爱的,他已走了太久

噢,亲爱的,他去参军

姑娘们,瞧啊!

瞧我们的大路向前

啊,坦荡的前路,欢悦又遥远

我们向前,我们向前——

姑娘们,快看我们的集体农庄,看我们丰饶的田野

啊,这崭新的人间

可我们看到呀,

看到乌云与硝烟

敌人的恨意埋伏在森林

呵,敌人的恨意,好像乌云遮天

姑娘们,瞧!

我们准备好痛击敌军

飞驰啊,红军骑兵

嘿,红军坦克冲锋向前!

高高的蓝天,

与乌云搏斗啊,我们威严的飞行员

潜艇全速前进,

嘿,我们的舰艇战斗在海边

姑娘们啊,瞧!

抹去你的泪水吧,姑娘

让我们战歌嘹亮,更加嘹亮——

歌声正是力量!

草原啊,草原

广阔又辽远

英雄们策马向前

嘿,红军战士们远去,去往草原

“这就是我为他唱的歌,为我的中国朋友。”伊万轻声说。

冬夜的风吹着,战友们沉默地望着这个小伙子。

“那时我的中文不够好,没法说清楚俄语歌词是什么意思,就没解释意思。他说:‘伊万,这是一首很好的歌,我非常喜欢。这是你送给我的礼物……我会永远记住这首歌。’”

“一首歌可以作为礼物吗?”

“中国人啊,中国人……”伊万低头笑了笑,“后来他竟然真的送了我回礼:笔记本,还有一支钢笔。这在当时的上海可不便宜,我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接受这么贵重的礼物。但他说:‘请收下吧,这不过是一点小心意。笔记和钢笔可以帮助你继续学习语言……等以后我们分别,你至少还能记得这些汉语词汇是我教你的。万尼亚,你送了我一首歌,而我给你的礼物就是曾经陌生的词语。以后你学得越多,你就越能了解我、记住我。’”

“……”

我们都没有说话。从伊万的语气,我们大概猜到故事已经快到悲伤的尾声。

“后来呢?”

“后来时局越来越糟,母亲觉得正在打仗的中国不安全,极力要求我回国。父亲没有办法,给我买了回国的车票。我很想让我的中国朋友也一起走,离开这个动荡混乱的地方。我设想得很美好:他是艺术家,能靠手艺吃饭,我也一定能帮他在苏联安定下来,彻底远离日本人和战争。于是我竭力劝说他和我一起回苏联,我还专门写了中文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