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慌,我会扎针!(145)
按辈分,两人应该是小叔和侄女婿关系。
听到白家女婿对顾沐云还有继续教训的意思,顾二伯赶紧对一边的二堂嫂使了眼色:“老二媳妇,你跟四丫头去码头买几斤活鱼回来,多熬些给金水喝。”
二堂嫂拉了顾沐云:“走!”
顾沐云没有出声,跟着二堂嫂出了杏林堂的大门,转到街角才道:“二嫂,这是什么情况,以前没有听大伯他们说过亲家,怎么白里正一来,就这样由外人来决定了?”
二堂嫂是个惜字如金的人,此时她抿唇憋出几句话:“白家是你爹相中,白文盛跟你爹是同窗,说他家的家风好,就把秀云姐嫁过去了。”
顾沐云一边听,一边在脑中把这些人际关系飞快的捋一遍。
这里的原因还是得怪顾廷柏为老来得子,辈分虽然是小叔,可跟侄儿顾一石相同年纪。
秀云这个大堂姐,比三叔小三岁。
顾廷柏在孝泉县学堂上学时,认识白文盛后,就把自已的大侄女顾秀云嫁给同窗,平白高出一头。
所以,现在白文盛看见顾沐云,既是同窗子侄,又是妻家姨妹……
哈哈,一塌糊涂,自已这哪里是来了姐夫,这是来了一个活爹啊!
顾沐云无语,她在这个大姐夫身上看到长辈的“尊严”,以后恐怕要管天管地。
见小姑子脸色不好,二堂嫂难得的多说了几句话:“白家最讲礼法规矩,不会乱来的。”
就这一个礼法规矩,顾沐云感觉自已头顶的天都黑了。
不过既然是西院的选择,也符合社会法则,那就随便。
二堂嫂要去码头买鱼,顾沐云自然不跟她去浪费自已的时间。
金水身边有一大堆人在忙活,杏林堂的郎中也是认真负责,里外的所有事情都不差自已去操心多事。
她直接回了自已的金针堂,准备等金水这边的伤好后,就抽时间跟伯父们商量拜师仪式,这样自已也就能每隔几天就来学习一次了。
这一天忙到下午,顾沐云才又去杏林堂。
这次白家父子不在这里,听留守照顾的大伯母说,白里正和白家姐夫先找了李员外、于东家商量赔偿金,这时候回顾家东院,又要找族长理论。
“四丫头,你这个白姐夫虽然没有考上秀才,可在县城读书时除去认识你爹,跟李员外家那个李二公子也是好友。
这次他能来帮忙,鹤庆楼肯定不能亏了金水。”大伯母对这个女婿很满意,说起来也是满脸欣慰。
小叔子当年提这亲事时就说过,白文盛虽然性子呆板了些,但说一不二,娶妻定不会辜负秀云。
现在看来的确如此,大女儿嫁过去十几年,两口子鲜有吵架,女婿更没有寻花问柳。
唯一不好的就是白家太讲规矩,女儿只有过年时才能带着孩子回娘家住一天。
顾沐云听到大伯母夸白家,忍不住问道:“既然白姐夫这样有交际,前些年怎么能看着东院欺负人呢?他也应该出头主持公道才是。”
白文盛跟李二公子是同窗,又知道西院的困境,怎么能坐视不管,袖手旁观?
大伯母苦笑一下:“我刚才就说了,白家什么都好,就是讲规矩。
你姐夫说,顾家东院西院,对外都有一家,一家一事,他一个外人不方便多说。”
顾沐云抿唇,这个白姐夫很讲原则。
第125章 赔偿
接下两天,顾沐云都没有再遇到白姐夫父子,也没有遇到赵平。
但听轮流看顾金水的二堂嫂几人说,赵郎中这段时间每天早晚都要回家去,正好跟顾沐云错开了。
在杏林堂,顾沐云遇到过牟老郎中,鹤发童颜的老郎中看到顾沐云就笑眯眯的:“顾丫头,这几天忙吧,不怕别人又在后面追你了?”
那日满街撵人的事他已经知道了,还在杏林堂里引起一阵笑声,他也没料到自已即将收的女徒弟会这样欢乐。
顾沐云大方承认:“师傅,他们也是听说我拜师才追的,这是师傅你的名声。”
牟老郎中哈哈大笑:“你可真会给师傅脸上贴金,罢了罢了,喊这一声师傅,总要教你点什么才行,来,你跟我去书房吧!”
几日前牟老郎中就询问过顾沐云的家庭情况和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那时候就发现她系统学习过医理,基础知识扎实。
不愧是尚医局出来的,正宗的科班出身,比他这个乡野郎中更强,到底是年轻人,缺就缺在实践上。
现在看来,不仅在针灸的识别和应用颇有天赋,更是知情识趣,懂得感恩。
牟老郎中决定传授一些自已琢磨的东西。
在书房里,牟老郎中递给顾沐云一本薄薄的手抄书:“这是老夫整理的一些方剂,你是尚医局出身,自然跟寻常拜师不同。
今天你把这些东西带回去仔细看,等你什么时候看出其中道理,并能说出来缘由,我再收你入门。”
入门还有考试,并不是拜师就成。
师傅有多种,有挂名的,有答疑解惑的,有传授衣钵的,还有给钱就教点做生意的。
牟老郎中几十年里教的徒弟也不少,真正能坐堂看诊的就眼前几个。
现在牟老郎中给的考题,就是衡量一个人的天赋和学习能力。
顾沐云接过只有七八张纸的小册子,认真道:“师傅,我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她知道自已的缺点在哪里,背药方医理都没有问题,缺就缺在一个实践上。
说白了,医学练的就是一个经验值,当然还需要灵动而周密的思维。
同一个药方用在不同时间不同的人身上,效果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