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明白了!”听闻贺兰家的产品这么受欢迎,段宁也高兴,为之感到骄傲。
我得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阿定!走出书房的段宁这般想着:物以稀为贵,狗大户的钱财不赚白不赚!
此时的贺兰定还不知道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在等着自己。
贺兰定眼睛瞪圆看着祖敬之新捣鼓出来的器具,失声道,“黄油分离机?”不是,我让你搞自动纺线机,你弄个黄油分离机是怎么回事儿啊?!
第九十四章
“其实都是一个原理。”在祖敬之眼中, 黄油分离器和手摇纺纱机没有什么区别,拆拆改改,两个东西能混着用。
祖敬之解释, “以前不知道草原的生活这么难。”气候险恶, 资源短缺。
一个牧民的一生几乎全都寄托在牛羊的身上。
每天一睁眼就是围着牛羊团团转。
“近日总有许多人邀请某去做客。”
自打知道好用的纺锤是祖敬之发明捣鼓出来的, 贺兰族人们便对祖敬之热情许多, 隔三差五就要去祖家人去家中喝茶聊天。
这让祖敬之亲眼看到了牧民们的生活, “光是从牛奶中提取出黄油,就需要一个青壮劳动力大半天的时间。”
捶黄油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情,生牛奶经过发酵后, 撇去上层的油脂, 对于剩下的奶清一鼓作气地不停捶打, 中途一停就会前功尽弃。
如今捶黄油的工具非常简单,就是一个木桶加上一个大头粗木棍。牧民双手握着棍子上下翻搅捶打乳液,经过成千上遍的撞击,脂肪和水分才能分离开来。
祖敬之将这些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没几日就改良出了黄油分离机。
“这是手摇柄, 通过齿轮的传输, 带动大轮子的转动。”祖敬之向贺兰定展示机器。
黄油分离机整体是一个横放的圆木捅,捅上边开了槽口,桶里是水车样的装置,通外侧则是手摇柄。摇动手摇柄,水车装置开始转动。
“将牛乳倒进去, 通过旋转搅拌, 黄油就分离出来了。”讲到自己的专业领域, 祖敬之滔滔不绝, “后期再改良一下,再加装两片齿轮,或许可以用牲畜之力来驱动这个机器。”
一边解释,祖敬之一边打量贺兰定的神色,却见胡儿首领一脸肃色,难辨喜怒。
贺兰定在想什么呢?
贺兰定在克制。
他必须花出极大的毅力才能克制住尖叫的冲动——他感觉自己可以跑步进入工业大革命时代!
“贺兰首领.....”祖敬之有些拿不准贺兰定的态度倾向。
“嗯。”贺兰定微微点头,道,“我在想,可不可以以水力、风力驱动这个机器。”
祖敬之眼睛微睁,心底犹如一颗石子投入水面,泛起点点涟漪,脑中如有上万星辰爆炸,璀璨万千——被灵感击中的感觉。
“可是.....”好久,祖敬之才找回自己的声音,“敕勒川的河流水来自于冰川融水,水流平缓,恐难以......”在敕勒川无法实现,可是在其他湖泊水网密集之地完全可行啊!
祖敬之心跳加速,口干舌燥——祖家不仅有祖冲之,还有他祖敬之!他似乎已经看到了自己名流千古的那一日。
贺兰定没有注意到祖敬之炙热的眼神,想起敕勒川和怀朔的情况,的确是没啥可能跑步进入工业大革命时代了。
“水力、风力的事情以后再说吧,能改造成以牲畜之力代替人力已经是极好了。”说着,便问祖敬之这黄油分离机和纺纱机直接的共同之处。
“把圆筒外框拆了,里面的水龙骨就用来绕纱线了。”祖敬之愣愣回答。
贺兰定仔细打量黄油分离机,想象着拆除其外桶后的样子,一个眼熟的纺纱机出现在眼前——似乎上辈子在博物馆里见过!
“中原地区....啊不....”贺兰定脱口而出,“我是说,那些大州县,平城、洛阳、建康什么的地方,是不是早就有这样的工具了?”
贺兰定这样问着,其实心里早就有了答案——上辈子在博物馆见到的纺织品还少吗?
中国古代的纺织工艺可以说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只是这样的“高科技”却传不到草原。
为什么呢?贺兰定满心不解。
祖敬之思酌片刻后道,“兴许是因为没有人想过用羊毛纺织成线,织造成衣?”
贺兰定转念一想,也是,以前大家多用羊毛来制作成毡毯。没有经过碱水洗涤去油脂的羊毛就算纺织成线,也是一股子羊膻味,还容易臭烂。
往事不可追矣。一切往前看,贺兰定向祖敬之作揖行礼,“还请先生帮帮北地儿女,为大家挣出一条生路来。”
“竭尽所能!”祖敬之心底燃起一股豪情壮志来,决心投身于北地草原的羊毛事业上来——不仅为了草原百姓,也是为了自己,为了祖家。
在历史的记载上,祖家将不会是寥寥几笔:“帝怒,逐之北地。”
祖家必然会在历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次的谈话之后,祖敬之的发明创造速度就像是按下了加速键。先是有手摇纺纱机,再有羊毛洗涤桶,腊月二十八的时候,连织布机都复原出来了。
“还需要改进。”祖敬之谦虚道,“羊毛线的韧性和强度不如丝麻,又比丝麻粗,这个织布机还不能投入使用。”
贺兰定大手一挥,表示没关系,自己又不是资本家,都快过年了还要员工加班。
“年节到了,咱们北边的虽然冷了些,但是过年过节的热闹还是有的。”
祖敬之满口答应,可是心里却想:过年这种事情能有什么意思,不如关门在家琢磨机械改良。